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CAD,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逐漸被認為是非創傷性、非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急性冠心症(0.1–4.0%)及心因性猝死(0.4%)的病因之一。90% SCAD患者為年輕女性和年齡47~53歲女性,男性也可能發生,且為周產期心肌梗塞發生率最高的疾病。侵入性冠狀動脈血管攝影(ICA)為診斷和治療SCAD的主要影像檢查,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心肌灌注不足的患者,可能考慮此介入性治療,但考慮此治療對於SCAD患者可能有較高的併發症發生,因此大多數血流動力學穩定和非高風險的患者建議採取保守治療。對於復發或侵入性血管攝影檢查無法確診者,可考慮以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CCTA)追蹤評估。 ▎致病機轉及病生理特徵 SCAD被定義為非動脈粥狀硬化、創傷或醫源性所導致的自發性動脈壁血腫形成,可發生在三層動脈壁(內膜、中膜和外膜層)的任何一層內或之間,但最常發生在中膜層內。其致病機轉主要為兩個假說:(1)內膜撕裂假說,主要是內膜管腔交界面撕裂後血流破入形成壁內血腫和假腔,導致動脈壁分離。(2)中膜層出血假說,主要是血管滋養管壓力升高破裂形成壁內血腫。 ▎病因和臨床關聯 SCAD的誘發因素多樣,主要包括: 1. 纖維肌性發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為最常見動脈病變(50%~86%),女性盛行率較高(男女比為9:1),中膜層纖維發育不良為最常見的類型,多發性病灶導致交互管腔狹窄和擴張交替發生,形成血管攝影上表現特徵性 「串珠狀string-of-beads」的影像表現。 2. 妊娠相關SCAD:病例占不到5%,經產婦的發生率較高,而70%以上發生在產後。妊娠相關 SCAD患者的臨床表現更為嚴重。 3. 發炎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 4. 遺傳因素:如遺傳性動脈病變、結締組織疾病和馬凡氏症候群 5. 誘發因素:極端的身體和情緒壓力為最常見的誘發因素 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急性冠心症的症狀,如:胸部不適或疼痛(96%)、心室性心律不整(11%)和心臟驟停(1%)等。心電圖異常可能包括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非ST段上升心肌梗塞,以及非特異性ST-T波形變化。大多數急性冠心症患者出現高敏感性心肌旋轉蛋白升高。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CCTA)之影像特徵 CCTA 在 SCAD 的診斷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資訊,主要為四個特徵包括: 1. 突然管腔狹窄(長度0.5毫米內直徑變化>50%),約占64%。 2. 逐漸管腔狹窄(長度5.0mm長度內直徑變化>50%),36%。 3. 壁內血腫(IMH),定義為血管壁增厚。 4. 對比劑填充的假腔和真腔之間出現低密度線樣內膜剝離。< 大多數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與IMH會一起出現,特別是多條血管SCAD的患者。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為最常見的動脈,其次是左迴旋枝冠狀動脈和右冠狀動脈,10%~15%病例發生多條血管病變。次要影像發現包括心外膜及血管周圍脂肪浸潤(42%),無對比劑CT顯示鄰近冠狀動脈處出現邊緣不清晰的高密度組織,冠狀動脈迂曲(29%)、心肌灌注不足(50%)、心肌橋、無冠狀動脈鈣化、血管阻塞合併遠端無血流,及冠狀動脈瘤或擴張。 ▎CCTA之SCAD診斷分型(參考ICA之Saw分類) 第1型SCAD:可見分割管腔之剝離的內膜薄層(CCTA診斷具挑戰性,特別是SCAD好發的小動脈或遠端動脈)(50%) 第2型SCAD:突然變細和長管腔狹窄(需與自然變細的血管區別)(~30%) 第3型SCAD:局部短節段管腔狹窄(需與非鈣化斑塊區別)(< 5%)

SCAD之CCTA分類:左圖為第1型SCAD可見分割管腔之剝離的內膜薄層(箭頭),中圖為第2型SCAD呈現大於20毫米程度嚴重之瀰漫性平滑狹窄(箭頭),為第3型SCAD顯示局部短節段嚴重狹窄(通常小於<20mm)(箭頭)。RadioGraphics 2021; 41:1897-1915
35歲女性出現劇烈胸痛,CCTA(左圖)及血管攝影檢查(右圖)顯示左前降枝冠狀動脈遠端呈現突然變細、平滑且瀰漫性之嚴重狹窄(箭頭)。Radiology: Cardiothoracic Imaging 2020; 2(6):e200364
▎SCAD之鑑別診斷
1. 冠狀動脈痙攣
2. 急性冠狀動脈栓塞或血栓
3. 部分血栓性冠狀動脈瘤
4. 呼吸運動或心跳變異,造成的階梯或心搏假影
5. 心肌炎、Takotsobu心肌病變、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塞可能與SCAD有相似的表現。SCAD為急性冠心症的病因之一,特別影響年輕和中年女性。及時並準確地診斷 SCAD非常重要,其治療方式與傳統急性粥狀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的有很大差異。雖然侵入性冠狀動脈血管攝影(ICA)仍然為一線影像檢查,但 CCTA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SCAD患者的診斷和追蹤中發揮重要作用。儘管最近多排CT取得進展,但SCAD的診斷仍然具有挑戰性,特別是遠端冠狀動脈節段。了解CCTA 的主要發現、限制以及相輔其他影像對於,避免誤診至關重要。
自201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一篇有關低劑量電腦斷層術 (LDCT)比傳統X光篩檢肺癌可降低肺癌死亡率20%後,這項檢查逐漸在國內盛行。2022年國健署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重度吸菸者、肺癌家族史者)LDCT肺癌篩檢,加上報章媒體宣傳助瀾,肺癌篩檢儼然成了全民運動。大家口中傳頌的是某名人篩檢得了早期肺癌,用微創手術幾天內出院,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事情。護心運動主要是提升心臟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其特色強調連續性及適當心率控制,故此類型的運動強度不高,常見種類有:快步走、超慢跑、游泳、跳舞、騎腳踏車、爬樓梯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對運動建議及原則,著重安全性、運動耐受度並強調個人化監控,以下是護心運動基礎原則: ▎但,LDCT的功效只及於肺癌篩檢嗎? 其實不然,肺癌篩檢固然是主要目的且效果奇佳,但其他附帶的「偶然發現 (incidental findings,IFs) 」也對健康有所幫助;只是當今報章媒體鮮少提及,許多人並不清楚,因而忽略了這些 "不起眼”但也很重要的發現。 2023年3月,一位62歲留美女科學家返台講學,趁便來做LDCT追蹤檢查。她提到 2019年檢查時曾被我們再次提醒的冠狀動脈鈣化(圖1)有冠心病風險,不以為意,隨後,就爆發心絞痛症狀且裝了支架。此事提醒我們,LDCT的意外發現應引起足夠重視,而非輕忽,建議有諸如此類IFs時,需要提高警覺並請臨床科醫師仔細評估一番,尤其是有三高、吸菸史、肥胖及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宜特別注意。

2014年LDCT(重組掃描厚度2.5 mm),即顯示左冠狀動脈前降枝有鈣化,視覺判斷至少有輕度冠狀動脈鈣化(CAC-DRS 1: V1N1)。2019年我們再次對患者提醒對於無症狀者此時應與臨床醫師討論冠心病的風險度與危險因子,尤其有家族病史者。

圖二.顯示右側乳房有新增軟組織結節11.6 mm

圖3:2015年前縱膈腔小結節 (7.4mm),2023年12月顯示前縱膈腔腫塊(58.5 mm x 35.2 mm)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已成為醫療系統的重要挑戰。西園醫院提供全面而細緻的健康檢查服務,配合113年度台北市免費老人健康檢查,共服務1560名長者,體現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並從多個面向提升服務內容,以行動關懷詮釋「以人為本」的價值。 ▎全面性與人性化的一站式服務 西園醫院特別設置長者健檢專區,為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掛號到檢查結束全程由專人協助。為行動不便者打造友善安全受檢環境。同時,檢查結果由醫師親自講解,確保受檢者和家屬能充分了解健康狀況,並獲得清晰完整的後續醫療建議。 ▎骨質與肌力的篩檢 為精進檢查的服務,本院特別引進全新的骨質密度檢測設備,提供長者免費健檢使用。此專案廣受青睞,56%長者選擇「C方案-骨密肌力套餐」,結果顯示高達85%的受檢者罹患骨質疏鬆或流失,且30%伴有肌少症。骨質與肌力是預防骨折及跌倒的關鍵,且早期無明顯症狀。透過檢測,醫師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提供飲食調整、運動處方及專業治療建議,協助長者改善骨質與肌力狀況,進一步降低意外風險。 ▎腸胃健康的早期發現 糞便潛血測試是篩檢腸胃道疾病的簡單但有效的工具。今年,檢測發現76位長者異常,23人在本院接受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其中2人被診斷為大腸癌。78歲潘伯伯,長期就診於在神經內科門診,在家人勸說下首次參加健康檢查。並發現糞便潛血測試異常,經由醫師進一步安排內視鏡檢查,確診早期大腸癌。由於及時治療,經本院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良好。他高興地表示:「若沒有這次檢查,可能根本不會知道自己患病,更別說及時治療了」,也鼓勵民眾要主動接受台北市政府的這項福利政策。 ▎社區預防醫學 西園醫院的成功案例再次凸顯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早期檢查不僅能降低治療成本,更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本院將繼續以專業醫療服務、細緻關懷和高效流程,為長者健康把關。 未來,本院將持續致力於提升健檢服務質量,擴大檢查普及率,並深化社區聯繫。健康檢查是守護健康晚年的關鍵一步,我們誠摯邀請長者參與篩檢,讓我們一起攜手為您守護健康!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CAD,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逐漸被認為是非創傷性、非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急性冠心症(0.1–4.0%)及心因性猝死(0.4%)的病因之一。90% SCAD患者為年輕女性和年齡47~53歲女性,男性也可能發生,且為周產期心肌梗塞發生率最高的疾病。侵入性冠狀動脈血管攝影(ICA)為診斷和治療SCAD的主要影像檢查,對於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心肌灌注不足的患者,可能考慮此介入性治療,但考慮此治療對於SCAD患者可能有較高的併發症發生,因此大多數血流動力學穩定和非高風險的患者建議採取保守治療。對於復發或侵入性血管攝影檢查無法確診者,可考慮以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CCTA)追蹤評估。 ▎致病機轉及病生理特徵 SCAD被定義為非動脈粥狀硬化、創傷或醫源性所導致的自發性動脈壁血腫形成,可發生在三層動脈壁(內膜、中膜和外膜層)的任何一層內或之間,但最常發生在中膜層內。其致病機轉主要為兩個假說:(1)內膜撕裂假說,主要是內膜管腔交界面撕裂後血流破入形成壁內血腫和假腔,導致動脈壁分離。(2)中膜層出血假說,主要是血管滋養管壓力升高破裂形成壁內血腫。 ▎病因和臨床關聯 SCAD的誘發因素多樣,主要包括: 1. 纖維肌性發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為最常見動脈病變(50%~86%),女性盛行率較高(男女比為9:1),中膜層纖維發育不良為最常見的類型,多發性病灶導致交互管腔狹窄和擴張交替發生,形成血管攝影上表現特徵性 「串珠狀string-of-beads」的影像表現。 2. 妊娠相關SCAD:病例占不到5%,經產婦的發生率較高,而70%以上發生在產後。妊娠相關 SCAD患者的臨床表現更為嚴重。 3. 發炎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 4. 遺傳因素:如遺傳性動脈病變、結締組織疾病和馬凡氏症候群 5. 誘發因素:極端的身體和情緒壓力為最常見的誘發因素 大多數患者會出現急性冠心症的症狀,如:胸部不適或疼痛(96%)、心室性心律不整(11%)和心臟驟停(1%)等。心電圖異常可能包括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非ST段上升心肌梗塞,以及非特異性ST-T波形變化。大多數急性冠心症患者出現高敏感性心肌旋轉蛋白升高。 ▎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CCTA)之影像特徵 CCTA 在 SCAD 的診斷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資訊,主要為四個特徵包括: 1. 突然管腔狹窄(長度0.5毫米內直徑變化>50%),約占64%。 2. 逐漸管腔狹窄(長度5.0mm長度內直徑變化>50%),36%。 3. 壁內血腫(IMH),定義為血管壁增厚。 4. 對比劑填充的假腔和真腔之間出現低密度線樣內膜剝離。< 大多數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與IMH會一起出現,特別是多條血管SCAD的患者。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為最常見的動脈,其次是左迴旋枝冠狀動脈和右冠狀動脈,10%~15%病例發生多條血管病變。次要影像發現包括心外膜及血管周圍脂肪浸潤(42%),無對比劑CT顯示鄰近冠狀動脈處出現邊緣不清晰的高密度組織,冠狀動脈迂曲(29%)、心肌灌注不足(50%)、心肌橋、無冠狀動脈鈣化、血管阻塞合併遠端無血流,及冠狀動脈瘤或擴張。 ▎CCTA之SCAD診斷分型(參考ICA之Saw分類) 第1型SCAD:可見分割管腔之剝離的內膜薄層(CCTA診斷具挑戰性,特別是SCAD好發的小動脈或遠端動脈)(50%) 第2型SCAD:突然變細和長管腔狹窄(需與自然變細的血管區別)(~30%) 第3型SCAD:局部短節段管腔狹窄(需與非鈣化斑塊區別)(< 5%)

SCAD之CCTA分類:左圖為第1型SCAD可見分割管腔之剝離的內膜薄層(箭頭),中圖為第2型SCAD呈現大於20毫米程度嚴重之瀰漫性平滑狹窄(箭頭),為第3型SCAD顯示局部短節段嚴重狹窄(通常小於<20mm)(箭頭)。RadioGraphics 2021; 41:1897-1915
35歲女性出現劇烈胸痛,CCTA(左圖)及血管攝影檢查(右圖)顯示左前降枝冠狀動脈遠端呈現突然變細、平滑且瀰漫性之嚴重狹窄(箭頭)。Radiology: Cardiothoracic Imaging 2020; 2(6):e200364
▎SCAD之鑑別診斷
1. 冠狀動脈痙攣
2. 急性冠狀動脈栓塞或血栓
3. 部分血栓性冠狀動脈瘤
4. 呼吸運動或心跳變異,造成的階梯或心搏假影
5. 心肌炎、Takotsobu心肌病變、冠狀動脈非阻塞性心肌梗塞可能與SCAD有相似的表現。SCAD為急性冠心症的病因之一,特別影響年輕和中年女性。及時並準確地診斷 SCAD非常重要,其治療方式與傳統急性粥狀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的有很大差異。雖然侵入性冠狀動脈血管攝影(ICA)仍然為一線影像檢查,但 CCTA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SCAD患者的診斷和追蹤中發揮重要作用。儘管最近多排CT取得進展,但SCAD的診斷仍然具有挑戰性,特別是遠端冠狀動脈節段。了解CCTA 的主要發現、限制以及相輔其他影像對於,避免誤診至關重要。
自2011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一篇有關低劑量電腦斷層術 (LDCT)比傳統X光篩檢肺癌可降低肺癌死亡率20%後,這項檢查逐漸在國內盛行。2022年國健署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重度吸菸者、肺癌家族史者)LDCT肺癌篩檢,加上報章媒體宣傳助瀾,肺癌篩檢儼然成了全民運動。大家口中傳頌的是某名人篩檢得了早期肺癌,用微創手術幾天內出院,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事情。護心運動主要是提升心臟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其特色強調連續性及適當心率控制,故此類型的運動強度不高,常見種類有:快步走、超慢跑、游泳、跳舞、騎腳踏車、爬樓梯等。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對運動建議及原則,著重安全性、運動耐受度並強調個人化監控,以下是護心運動基礎原則: ▎但,LDCT的功效只及於肺癌篩檢嗎? 其實不然,肺癌篩檢固然是主要目的且效果奇佳,但其他附帶的「偶然發現 (incidental findings,IFs) 」也對健康有所幫助;只是當今報章媒體鮮少提及,許多人並不清楚,因而忽略了這些 "不起眼”但也很重要的發現。 2023年3月,一位62歲留美女科學家返台講學,趁便來做LDCT追蹤檢查。她提到 2019年檢查時曾被我們再次提醒的冠狀動脈鈣化(圖1)有冠心病風險,不以為意,隨後,就爆發心絞痛症狀且裝了支架。此事提醒我們,LDCT的意外發現應引起足夠重視,而非輕忽,建議有諸如此類IFs時,需要提高警覺並請臨床科醫師仔細評估一番,尤其是有三高、吸菸史、肥胖及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宜特別注意。

2014年LDCT(重組掃描厚度2.5 mm),即顯示左冠狀動脈前降枝有鈣化,視覺判斷至少有輕度冠狀動脈鈣化(CAC-DRS 1: V1N1)。2019年我們再次對患者提醒對於無症狀者此時應與臨床醫師討論冠心病的風險度與危險因子,尤其有家族病史者。

圖二.顯示右側乳房有新增軟組織結節11.6 mm

圖3:2015年前縱膈腔小結節 (7.4mm),2023年12月顯示前縱膈腔腫塊(58.5 mm x 35.2 mm)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已成為醫療系統的重要挑戰。西園醫院提供全面而細緻的健康檢查服務,配合113年度台北市免費老人健康檢查,共服務1560名長者,體現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並從多個面向提升服務內容,以行動關懷詮釋「以人為本」的價值。 ▎全面性與人性化的一站式服務 西園醫院特別設置長者健檢專區,為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掛號到檢查結束全程由專人協助。為行動不便者打造友善安全受檢環境。同時,檢查結果由醫師親自講解,確保受檢者和家屬能充分了解健康狀況,並獲得清晰完整的後續醫療建議。 ▎骨質與肌力的篩檢 為精進檢查的服務,本院特別引進全新的骨質密度檢測設備,提供長者免費健檢使用。此專案廣受青睞,56%長者選擇「C方案-骨密肌力套餐」,結果顯示高達85%的受檢者罹患骨質疏鬆或流失,且30%伴有肌少症。骨質與肌力是預防骨折及跌倒的關鍵,且早期無明顯症狀。透過檢測,醫師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提供飲食調整、運動處方及專業治療建議,協助長者改善骨質與肌力狀況,進一步降低意外風險。 ▎腸胃健康的早期發現 糞便潛血測試是篩檢腸胃道疾病的簡單但有效的工具。今年,檢測發現76位長者異常,23人在本院接受進一步的內視鏡檢查,其中2人被診斷為大腸癌。78歲潘伯伯,長期就診於在神經內科門診,在家人勸說下首次參加健康檢查。並發現糞便潛血測試異常,經由醫師進一步安排內視鏡檢查,確診早期大腸癌。由於及時治療,經本院手術治療後,目前已恢復良好。他高興地表示:「若沒有這次檢查,可能根本不會知道自己患病,更別說及時治療了」,也鼓勵民眾要主動接受台北市政府的這項福利政策。 ▎社區預防醫學 西園醫院的成功案例再次凸顯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早期檢查不僅能降低治療成本,更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本院將繼續以專業醫療服務、細緻關懷和高效流程,為長者健康把關。 未來,本院將持續致力於提升健檢服務質量,擴大檢查普及率,並深化社區聯繫。健康檢查是守護健康晚年的關鍵一步,我們誠摯邀請長者參與篩檢,讓我們一起攜手為您守護健康!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