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怎麼治-復健醫學如何助診斷及治療

 

西園醫院復健科 徐伯誠主任

隨著夏季到來,許多民眾紛紛重拾戶外運動,如登山、健行、跑步或游泳;加上邁入後疫情時代,不再籠罩於新冠病毒的陰影,更讓民眾走出戶外的意願大增。

運動是不分年齡的全民活動,「規律運動」已被證實有許多好處,包括改善體力、體重控制、情緒穩定、改善睡眠品質、預防慢性疾病或有益慢性病控制等。但也必須小心運動傷害,不管是職業選手、休閒運動或日常保健,任何人或任一種運動都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成因
運動傷害泛指在運動過程當中所受到的傷害。造成的原因很多,包括:對運動熟悉程度不足(如初學者技巧尚未成熟)、運動類型(如肢體碰撞機會大的籃球、足球)、環境(如場地或器材缺陷)、運動時的生理心理狀態(如壓力大或睡眠不足),或運動習慣(如運動後休息間隔不足之過度運動,或平日不運動僅在週末大量運動的「週末戰士」)等因素。另外,運動者本身的條件,例如肌力不足、關節穩定度不佳,或關節活動度受限等,皆可能提高受傷的機率。

▎運動傷害種類
運動傷害的分類,常見以「急性」與「慢性」作為區分。急性損傷是指因單次運動造成的損傷,比較顯而易見,常見傷害包括:肌肉拉傷、韌帶扭傷、肌腱炎,嚴重的運動傷害甚至造成關節脫臼、骨折、韌帶斷裂、關節內軟骨破裂等。

而慢性損傷肇因於累積多次的輕微傷害,往往很難確認發生時間點,但後續因為疼痛問題逐漸影響運動表現,或是造成運動參與降低而被發現。屬於此類的傷害包括慢性肌腱炎或肌腱腱鞘炎、創傷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疲勞性骨折、滑囊炎、關節炎等。

倘若急性傷害處置不當,可能造成傷害未完全復原,引發後續的不良反應,包括穩定度不佳引發代償動作模式,造成新的問題出現。常見的狀況例如:腳踝扭傷後若無適當處理及訓練,可能演變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造成腳踝控制不佳,引起反覆扭傷。

▎復健醫學對於運動傷害的角色
1.診斷工具
最重要在於詳細的病史詢問,透過病患的描述,可協助醫師從受傷機轉鑑別可能的診斷;而「身體理學檢查」則是利用針對身體特定構造的特殊動作或反應,以驗證前述的臆測。

傳統上,影像診斷利用X光、CT電腦斷層或MRI磁振造影等輔助的檢測工具,然而各種檢測方式皆有其適應症與限制。X光主要針對骨性構造,對於軟組織的評估能力較差;而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作為高價的檢測方式,多數時候並非第一線的評估工具。

近年隨著超音波機器的進步,以及對於骨骼肌肉超音波的技術精進,醫師可使用超音波掃描身體軟組織部位,包括:肌肉、肌腱、韌帶、滑囊、關節、骨頭與神經等,對急性運動傷害有快速與良好的鑑別能力,並且可利用超音波搭配動態的評估,確定韌帶、肌肉或關節是否有撕裂或穩定度不佳等情形。

然而,有些運動傷害從X光或超音波檢測之下仍無法完整評估,醫師會適時安排更高階的影像檢查或關節鏡手術,可正確評估並安排後續治療。

2.治療方式
運動傷害的急性期治療中,保守治療佔很重要的角色,主要著重在症狀緩解,包括:藥物、休息、固定等,亦可利用復健儀器治療,電療、熱療、水療、雷射等方式可促進受損組織修復,減少腫脹,恢復身體機能。

圖1超音波檢查

前期的儀器治療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狀,然而,較嚴重的運動傷害若經過保守治療仍無法緩解,往往就要考慮更進階的治療方式,包括最終的手術治療。也有許多人選擇在手術治療前先接受注射治療,以改善疼痛與失能情形。

「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是近年愈來愈盛行的方式之一,好處在於可以精準定位,醫師一手操作超音波探頭,另一手持針注射,可一邊觀察超音波機器螢幕上的影像,確定注射部位正確性。目前廣泛使用的注射針劑內容物包括:高濃度葡萄糖、特殊型促進肌腱修復玻尿酸、自體血小板濃縮液(PRP)或是羊膜基質等,皆可被注射到損傷的構造,促進組織修補,以增加穩定性與降低疼痛。

此外,對於注射治療有恐懼的患者,可選用非侵入性之治療,例如光動力雷射(高能雷射),或是軟組織體外震波,促進組織修補與減少疼痛。

不論前期如何治療,針對傷後復出的指導,物理治療師可利用一對一的運動矯正訓練搭配徒手治療,協助患者找出受傷原因、重塑受傷部位的活動度與肌力,並且加上進階訓練(例如本體感覺訓練),使患者順利重回運動活動。

運動傷害是有跡可循的,透過了解傷害成因可加以防範。倘若發生運動傷害,從診斷到急性期處置,與後續適當的治療,才能使受傷的組織得以修復,避免演變成慢性損傷,才能繼續享受運動的樂趣。

圖2 光動力雷射

圖3 運動矯正治療

 

 

 

 

 

 

▎案例分享
1. 腿後肌症候群(Hamstring syndrome)
50多歲的A先生注重身體健康,平時都保持規律運動。自從他增加每日健走時間與距離、加上每天的腿後伸展,數月後,兩側大腿後方與臀部下方逐漸出現痠痛,後來甚至無法久坐,只要坐超過20分鐘就出現明顯痠痛。

20歲出頭的B小姐十分熱愛空中瑜伽,享受在空中翻滾、擺盪與旋轉的樂趣。因爲每週運動頻繁,雙腿後方在拉伸時逐漸出現疼痛感,後期甚至出現麻木症狀,她忍耐數週,直到明顯影響運動表現,終於至復健科門診就醫。

上述兩位患者透過理學檢查與超音波掃描後,確定屬於腿後肌症候群,都在腿後肌近端肌腱於坐骨粗隆接骨點的位置出現部分撕裂情形,且腿後肌肌肉中段處皆有多處激痛點,B小姐的肌肉緊繃甚至壓迫到坐骨神經,造成局部麻木。

醫師除了依據運動傷害的治療原則,先建議患者相對休息,避免進行造成傷害的運動,另外採取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治療方法,注射玻尿酸於肌腱撕裂點,並以葡萄糖水針對肌肉激痛點注射,緩解肌肉緊繃的症狀。針對B小姐有局部麻木症狀,醫師施予坐骨神經神經旁注射,解除了該處神經壓迫的情形。

 

2. 肩峰鎖骨關節損傷
近幾年民眾追求健康或希望擁有健美體態,使得健身風氣愈加普遍;一位20多歲的C先生,在某次練習臥推後感到肩膀劇痛,雖然疼痛在數天後稍加緩解,但仍無法回復正常的訓練。

經過理學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肩峰鎖骨關節腫脹與突起,超音波檢查顯示「肩峰鎖骨韌帶」撕裂,這條韌帶是維持肩膀穩定的重要韌帶,受傷時,就會影響肩膀的施力與穩定度。

與C先生討論後,建議先接受急性期的處置與接受復健治療,後續安排超音波導引自體血小板(PRP)注射,以刺激組織修復增生。經注射後,患者回診時表示,疼痛幾近消失,活動時的穩定度也增加許多。

針對導致C先生肩峰鎖骨關節韌帶受傷的原因,醫師也繼續處理,包括患者的肌力不平衡(例如:提肩胛肌、上斜方肌與前方胸肌的緊繃),以及下斜方肌與前鋸肌相對無力,並安排數次運動矯正訓練課程,達到完整的治療方式。


認識醫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