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是一種「慢性」腸胃道「功能性障礙」的疾病,伴隨著「反覆」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及糞便型態的改變(腹瀉或便秘)。在歐美,每5~10個人就曾經歷腸躁症。隨著生活方式西化,此疾病在國人的盛行率已高達22.1%。與腸道癌症最大不同之處,此疾病經常困擾年輕、社經地位良好等被認為相對健康的族群。其病因至今仍不明,可能的成因包含遺傳、病菌、食物或藥物等,誘發腸道黏膜發炎、通透性增加、微菌叢改變,因而造成腸道對氣體敏感度增加、蠕動改變及影響大腦感覺異常等變化。 腸躁症雖不是致命性的惡性疾病,但嚴重者會影響生活與社交。舉兩個門診病友為例:第一位是成功的企業家,近年來解便困難,一週僅能解1~2次硬便,若無解便時就會腹脹、腹痛,因而不敢進食導致體重減輕,各種影像檢查皆無發現腹部結構異常或腫瘤,經使用多種緩瀉藥合併腸道蠕動刺激劑、抗憂鬱劑後改善症狀,體重增加。另一例為知名學者,經常需要授課及演講,但這幾年來只要一進食或演講就會腹瀉無法控制,症狀嚴重到必須放棄演講及社交生活,後來經使用止瀉藥、解痙劑及益生菌後控制症狀。 我是腸躁症嗎? 上述兩位病友皆是腸躁症的患者,但臨床表現上卻完全相異,那該如何診斷腸躁症呢?臨床上我們發現許多病友至醫院尋求各種抽血、內視鏡檢查,檢查結果都正常但症狀依然存在,因而越發緊張。腸躁症不會有腸道結構的變化,診斷上主要依據詳細的臨床症狀,因此若能詳細記錄症狀發生的時間、頻率、排便型態及飲食狀況等提供給醫師,可協助診斷與治療。 目前國際上最廣泛使用的腸躁症診斷標準為Rome IV定義:症狀起始超過6個月,最近3個月內反覆性腹痛,且平均每週至少發生一天以上,同時合併下列2項(或以上)症狀即可診斷腸躁症:
復健科 賈朝磬物理治療師
膝關節是下肢重量傳遞的交通樞紐,常因受傷而產生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度而有「卡卡」的感覺,長期下來更有可能發展出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膝關節受傷的常見主因,多是膝蓋壓力過大,或長時間重複性動作導致軟組織受損,為避免受傷,平時就要做好膝關節的保養,有任何不適建議儘速就醫。
以下幾種日常動作的調整,能有效降低膝關節壓力,達到保護效果:
1. 上廁所/蹲/坐
蹲坐動作是每天需要重複好幾次的動作,尤其是女性朋友,建議使用坐式馬桶減少膝關節壓力,無論蹲或坐,動作盡量放慢,避免快速、突然的彎曲傷害膝關節周邊軟組織。此外,建議在馬桶旁加裝扶手,增加轉位時之安全性。
2. 上下樓梯
膝蓋保持微彎姿勢,並且適時利用扶手幫忙出力,一步一步慢慢上下。
3. 坐辦公室
避免長時間維持坐姿。若膝關節長時間處於大於九十度彎曲姿勢,不僅下肢循環易受阻,無形中也增加膝關節負擔。建議每半小時起來走動,或伸直雙腿減輕累積在膝關節之壓力。
4. 運動
對大眾而言,健走是不錯的入門運動,建議穿著舒適且保護支撐性佳的健行鞋。喜歡騎自行車的朋友,可適時調高坐墊減少膝關節彎曲的壓迫。平常有慢跑運動的朋友,建議慢跑前後進行15分鐘暖身緩和動作,伸展相關肌群,避免運動傷害。若身體狀況許可亦建議練核心肌群、懸吊訓練、皮拉提斯等包含肌力、平衡、協調與靈敏度的訓練。
最後,長時間給予膝關節壓力的便是體重。健康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維持體態,才是落實日常生活中守護健康的承諾。
基礎膝關節保健運動(大部分膝關節問題都能藉由復健治療改善,並透過物理治療師設計指導運動處方,延長治療效果,縮短預後療程)
大腿後肌伸展
平躺用毛巾繞過腳底雙手向身體出力,注意雙膝盡量頂直,每次伸展維持30秒,單腳每天10次。
眼科 高玲玉醫師
兒童常見的眼疾,大多來自於先天性的異常。影響視覺功能較明顯的有先天性眼皮下垂、斜視、白內障、青光眼、先天性視神經或視網膜發育不全。其中部分異常,目前治療成效仍有限,例如視神經、視網膜發育不全、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症等疾病;但也有一部分疾病若及早發現,適當的治療後仍可恢復完美的視覺,如斜視、弱視、高度近視、遠視、散光或雙眼不等視。是否可恢復的最大關鍵,在於是否在視覺發展仍具有可塑性的黃金時段,也就是6歲前發現問題並積極治療。
▎兩大常見兒童眼疾 斜視及弱視
🔺斜視是兒童常見的眼疾,約佔人口的4%,不但影響視力、空間視覺、外觀、也不利心理的健康發展。東方國家的兒童,外斜視多於內斜視,間歇性的外斜視又佔了較大比例,即外斜視的出現不是經常性的,疲倦、想睡覺時、精神不濟或在陽光下才出現。斜視出現時,常會有複視或視覺短暫模糊的狀況。經常性的斜視則無論是內斜或外斜視常伴隨有立體感不佳或弱視。
🔺弱視則是指無任何結構異常,但比起正常眼視力少看了兩行以上,就定義為弱視,在人口中佔有2%~4%的比例。弱視的成因多由於幼年發生的斜視、雙眼不等視、雙眼高度的遠視、近視或散光,少部分是由於眼皮下垂或白內障造成。
▎兒童眼疾治療 把握黃金治療期
目前弱視治療方式,主要根據造成弱視的成因予以治療;斜視則可以配鏡、手術及遮蓋的方式治療;不等視則以配鏡、遮蓋治療為主。但弱視的治療仍有相當比例效果有限,家長需把握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一方面由於孩童抗拒遮蓋,家長排斥配鏡,一方面也是視覺的可塑性已下滑了;除了傳統的手術、配鏡、遮蓋治療之外,新穎的藥物治療或以虛擬實境立體電腦遊戲刺激雙眼的方式治療成年人的弱視,雖有初步成效但仍需長期觀察。
視力的發展從出生後持續到10歲左右才停止,年齡小擁有較佳的視覺可塑性,越早治療,獲致的成功率越高。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耐心堅決的持續治療才是扭轉視覺的關鍵。
骨科關節中心主任 王大翊醫師
膝關節是人體最容易退化的關節之一,構成膝關節的九大主要結構包含:1遠端股骨、2近端脛骨、3髕骨、4關節軟骨、5內外側半月軟骨、6內外側副韌帶、7前後十字韌帶、8髕骨韌帶、9膝關節四周的肌肉以及肌腱。隨著年齡增長,關節使用時間增加,以上九大結構都有可能出現退化現象,就會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
初期治療 首重維持膝關節穩定
在初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中,關節軟骨磨損不明顯,大多數症狀都來自軟組織,例如:內外側副韌帶以及髕骨韌帶;由於老化的關係,韌帶的強度會減弱,導致韌帶內容易出現細微的創傷,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疼痛的現象。此時治療,應該著重於維持關節的穩定以及韌帶內部創傷的治療,可藉由穿著護膝幫助維持膝關節穩定。急性期,可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低劑量類固醇,若為慢性發炎,可藉由「增生療法」或「自體血小板濃縮液注射」治療。
中期治療 併行注射玻尿酸潤滑
到了中期,出現肉眼可見的軟骨磨損,為了減緩軟骨磨損速度,治療同樣要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可注射玻尿酸作為膝關節內的潤滑劑,同時有消炎效果。如果軟骨磨損較輕微,可使用低分子量玻尿酸,若磨損較嚴重,則可注射分子量較高的玻尿酸。此外,如果發現關節退化來自於關節外畸形,也就是俗稱的O型腿,則可藉由「高位脛骨截骨術」,將原本O型腿矯正到正常角度,平衡膝關節的受力,終止軟骨磨損的惡性循環,有效延後患者接受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甚至可以從此保留原生關節,因此高位脛骨截骨術又可稱為「保膝手術」。過去高位脛骨截骨術成功機率低,手術難度高,因此無法成為主流;現在因為科技進步,醫師可藉由電腦數位模擬,以及3D列印切割導板,將手術的準確度提高至九成以上,逐漸成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
後期治療 多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在後期,由於軟骨嚴重磨損以及大量骨刺生成,往往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目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為此種手術的主流,術中失血少,幾乎不用再輸血;過去術後需要休養3-6個月,微創置換手術在隔天就可下床走路,平均術後一個月可不靠拐杖輔助行走:且因為可提早復健,功能恢復時間比傳統手術快一倍。對於年紀超過90歲,或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可考慮接受「高頻熱凝療法」,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透過高解析度X光機導引,以細針通電,針對特定的痛覺神經叢進行整流、去活化及減敏,達到阻斷痛覺的效果;不需住院,止痛效果比門診注射消炎藥更佳、更持久。
以上簡介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症及治療,有此困擾的民眾,歡迎至骨科諮詢、尋求醫療協助。
西園醫院成立關節中心 多元分工精準治療
台灣人口老化,維持良好行動力是健康老年最重要的條件之一。身處全國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萬華區,骨科是本院的重點醫療服務項目。民國100年本院成立骨科微創中心,頸椎、脊椎微創手術在國內享有高知名度和聲譽,為服務更多有關節治療需求的患者,特於今年10月1日成立關節中心,禮聘關節治療專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腫瘤與關節重建科主任、榮獲百大良醫殊榮的王大翊醫師擔任關節中心主任。本中心成立目的是提供關節疾病全方位的治療,引進目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新觀念,以階段性療法,中止關節持續磨損的惡性循環。
眼科 陳泓橋醫師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三大節日之一,吟詩賞月為古代文人歡度中秋的一大樂事,有夜色為伴,月亮總是美麗的,詩人也總愛對著圓月吟詩作賦,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眼睛開始逐漸老化,看月亮也越來越朦朧。
在宋朝張師錫在賦《老兒詩》中提到:「貌比三峰客,年過四皓仙。耳聾如塞纊,眼暗似籠煙。琴聽憐三樂,圖張笑七賢。看嫌經字小,敲喜磬聲圓。」其實古今中外,無論文人雅士至市井小民,所有人都逃不過年老的到來,《老兒詩》中提到的「年過四皓仙」,大約就是指四十歲過後,就會開始看東西模糊像有煙霧籠罩般,這多半是水晶體混濁的情況;然後看嫌經字小,也就是老花眼的症狀。生活在現代,我們可以戴上老花眼鏡,就可以解決老花問題,不知過去的古人,在年老後如何持續吟詩作對,臨池學書。
老花眼的成因與症狀
老花眼的成因是因為隨著年紀的增加,水晶體會逐漸變硬,失去原有的彈性,加上睫狀體收縮功能變差,當看近物時,眼睛的調節能力減低,導致近距離工作或閱讀時發生困難的情況。因為只是聚焦的問題,所以當產生看近物不清楚而且眼睛覺得很吃力,甚至會有頭痛、嘔心、想吐等症狀時,就可以帶眼鏡改善上述情形。
老花眼是上了年紀(一般是四十歲左右)的人都會遭遇的,只是發生年齡的早晚會因人而異。有些人認為有近視眼就不會有老花眼,這是不正確的。因為老花眼與年紀有關,不論是近視、遠視或散光都會有老花眼。
延緩老花眼的因應方式
由於老花眼是眼睛生理老化過程中所表現的症狀,至目前為止,並無藥物、食物或運動可以治療或預防它的產生。正常的生活飲食、適當的運動及休息,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況,或許是延緩老化最好的方法。
除了戴眼鏡,也可用準分子雷射手術來矯正度數,減少老花眼。因為老花眼的度數會隨年紀增長而加深,所以建議每隔三~五年應調整老花眼的度數,因此使用雷射矯正度數,並不能徹底解決老花,仍須定時回診與醫師做充分的溝通。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