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女性癌王「乳癌」,醫籲定期篩檢很重要
永越影像醫學部 林永慧醫師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根據最新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2022年新診斷的乳癌病例高達20615(含原位癌之3249位),2022年共2834名女性死於乳癌,平均每天57位被診斷乳癌、7.7位因乳癌失去生命,提醒女性朋友需正視定期做乳癌篩檢影像檢查的重要性。
▎乳癌人數飆最多,好發45~65歲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的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從1996年的0.03%(每10萬人口30人), 飆升到2022年的0.092%(每10萬人口92人),成長3倍多。而相較於歐美乳癌好發於60~75歲,台灣的好發年齡則年輕許多,高峰是在45~65歲,原位癌高峰則是45歲左右。2022年台灣在40歲以下就診斷的年輕乳癌患者佔6.5% (1297位),小於35歲者即有469位,而在臨床上的年輕患者也越來越常見。
▎乳癌危險因子有哪些?
乳癌危險因子包括:乳癌家族史、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特定遺傳基因帶原者(BRCA1、BRCA2等)、賀爾蒙(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避孕藥)等。值得注意的是,年輕女性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雖已知與「遺傳基因帶原、家族史」有關,但此族群分別僅佔10%,也就是「有九成乳癌患者並無家族史」!因此呼籲女性朋友,不論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定期進行乳房篩檢。
▎自我檢查並不夠,定期篩檢最重要
面對乳癌的高成長率且年輕化趨勢,研究已指出「僅靠自我檢查不易發現早期乳癌」,防治的重點,在於「定期接受影像檢查」!研究顯示,透過「影像檢查」診斷的患者中,超過八成是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可見早期篩檢的重要。那麼有哪些影像檢查工具,可揪出早期乳癌?女性又該如何選擇及應用呢?
▎影像檢查三工具,有效揪出病灶
(1)乳房X光攝影檢查:
國際公認最有效的篩檢工具,偵測乳房內「微鈣化點、局部組織變形」。研究顯示: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乳癌死亡率41%、減少30%的第二期以上乳癌發生率。今年2025年開始,國健署擴大補助40~75歲之婦女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篩檢,婦女應多加利用。然而乳房攝影對亞洲女性高比例的緻密型乳房(高比例乳腺組織),診斷率較差,可合併「乳房超音波」檢查,以減少檢查盲點,增加診斷率。
(2)乳房超音波檢查:
偵測乳房內「腫塊型病灶」如:囊腫、腺瘤、腫瘤等,無輻射,是緻密型乳房的檢查利器;適用任何年齡層,尤其是年輕女性。相較於西方女性,台灣約八成以上為緻密型乳房,年紀輕者比例更高。緻密型乳房的病灶,在攝影下易被遮蔽,且乳癌發生率是非緻密性乳房的4~6倍。因此,「乳房超音波」作為「乳房攝影」之外的輔助檢查,兩者相輔相成,為台灣女性診斷早期乳癌不可或缺的工具。
(3)乳房MRI磁振造影檢查:
無輻射、高解析度、無痛的高階影像檢查,對偵測腫塊病灶有極高的敏感度,是極佳的診斷利器。適用有乳癌家族史、曾罹患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帶有特定家族遺傳基因(BRCA1、BRCA2等),或曾接受乳房美容手術的女性(如自體脂肪豐胸、假體植入、矽膠注射隆乳),建議至少每兩年一次MRI檢測,除了偵測早期乳癌外,同時可評估植入物之完整性。
▎早發現早治療,珍愛自身健康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BRCA1和BRCA2遺傳基因)、生育因子(初經早或停經晚、晚生、未哺乳)、家族史、有異常或良性乳房疾病*、乳房較緻密、缺乏運動、肥胖、服用荷爾蒙、酗酒、壓力等。
乳癌不可怕,只怕發現晚!女性朋友對於乳癌篩檢意識的缺乏或逃避心理,常致錯失早期診斷的良機,其實乳癌若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普遍預後良好;因此鼓勵周遭女性朋友及家人,「40歲以下每年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以上每年一次超音波以及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高危險群或經隆乳手術的女性可考慮增加乳房磁振造影MRI檢查。 另外,無論何時乳房有任何異狀,例如:摸到腫塊、皮膚變化、乳頭凹陷、乳頭分泌物等,都應儘早就醫。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珍愛身體健康。
▎乳癌個案分享
乳房X光攝影

(A) 61歲女性於國健署「乳房攝影篩檢」發現:左乳上方有一不尋常的群聚鈣化點、經手術證實為乳房原位癌,後續恢復良好。

另一名55歲女性於國健署「乳房攝影篩檢」發現:左乳下方有一局部腫塊合併組織變形,經切片證實為早期乳房侵襲癌。
乳房超音波

29歲女性,無生育史、無乳癌家族史。健康檢查經由「乳房超音波」發現:右乳內下側有一個14.8×6.2mm大小的不規則狀腫塊,經切片證實為乳癌,因早期發現而即時手術,恢復良好。
本院提供國健署乳攝檢查服務,歡迎諮詢西園院區健檢組(02)2307-6925週一至週五。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