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手腳冰 注意血管發出的警訊!
心血管外科 / 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蔡子禾醫師
每逢寒冬氣溫驟降,最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問題,一般認為是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腎臟病患、長期久坐、缺少運動等因素,因血液濃稠、循環減慢,會增加血管硬化或阻塞的機率。
▎一處阻塞 其他地方可能同時阻塞
我們可將血管比喻為河流,當河道清澈、暢行無阻,就不會淤積污泥、引致災禍;然而當部分阻塞時,身體其他部分也可能同時發生阻塞。例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很可能同時罹患四肢末端血管阻塞、腸道缺血性阻塞、頸動脈狹窄以及腦中風。當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輸出到四肢的血液不足,就會四肢冰冷;若同時發生四肢末端血管阻塞,手腳冰冷的問題就會更嚴重。此外,腦神經控制血管的收縮與舒張,進而調節體溫,因此腦中風也是手腳冰冷的可能原因之一。
▎「腳中風」及「間歇性跛行」的警訊
周邊血管阻塞最常發生在下肢動脈和下肢深層靜脈。「下肢動脈阻塞」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阻塞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因血管突然完全塞住,血流無法通過,導致患肢出現急性麻痛、無力、無法活動的情況。慢性下肢動脈阻塞初期,症狀通常發生在走路或跑步時,感到疼痛、痠麻無力、癱軟,休息會自行緩解,因為容易走走停停,醫學稱之為「間歇性跛行」。大家常誤將間歇性跛行視為年紀大的退化性疾病,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所造成的;如果發現走路一段時間後小腿肚就開始疼痛,休息後又恢復正常,極有可能就是慢性下肢動脈阻塞。
「下肢深層靜脈阻塞」則常見於久坐、久站、少喝水,導致血液流速過緩,而形成下肢靜脈血栓。雖然不會影響活動度,卻會引發下肢腫脹,引起冰冷、疼痛、皮膚有微小的出血,嚴重也會導致皮膚發紫發黑而截肢。
▎預防血管疾病 防患未然
血管疾病雖不易察覺,但我們注意下列要點,還是能預防於未然:
✅注意保暖:冬季氣溫低,血管遇冷收縮,容易使病況惡化,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戒菸:吸菸、二手菸及電子菸,都會增加血管阻塞的風險。
✅少飲酒:避免以喝酒暖身,酒精會讓皮膚的微血管擴張,而感到身體熱熱的錯覺,但血液其實是離開內臟,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反而更危險。
✅適當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運動前需充分熱身。當溫差過大時,會讓血管收縮得較為劇烈,所以建議大家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此外,若患者缺少運動,導致肌肉量較少,基礎代謝率降低、身體產熱效率低,會讓手腳冰冷狀況加劇。
✅控制慢性病:已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養成定期測量血壓、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
下肢阻塞過去常被視為老人疾病,近來卻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和年輕人長期久坐、缺少運動、熬夜、嗜吃高油脂食物有關。民眾應多注意平時的血管保養及警訊,才能永保安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