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防治全攻略:症狀、原因與保健重點

 

牙科 包軒華醫師

56歲的許先生有長期嚼食檳榔和抽煙的習慣,日前他發現右邊頰黏膜有一個超過三個月無法癒合且日益疼痛的口腔潰瘍,前來醫院就診。經由牙科切片檢查、發現是惡性鱗狀上皮細胞癌,立即轉診至醫學中心做適切的根除與治療。

▎什麼是口腔癌?
所謂口腔癌,是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是屬於鱗狀細胞癌。它可以出現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上下嘴唇、舌頭、牙齦、口底、軟顎、硬顎、頰黏膜和後臼齒區。
根據近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8000位患者罹患口腔癌,其中有九成是男性,好發的年齡多集中在40到70歲之間。

▎口腔癌常見的症狀
1.持續兩個星期以上的口腔潰瘍。尤其是常常反覆出現在同一個位置上的潰瘍,更要小心。
2.口腔黏膜表面出現紅色或白色的斑塊。
3.口腔內的不明硬塊或麻木、疼痛感。
4.舌頭活動受到阻礙;張口受限或是吞嚥困難。
5.頭、頸部出現不明的淋巴腫塊。
6.不明原因的持續性口腔出血。
7. 久久無法癒合的拔牙傷口。
8.不明原因的牙齒晃動或移位。

▎口腔癌的成因
口腔癌主要和長期嚼食檳榔以及抽煙、喝酒等等慢性刺激最有關係。例如檳榔中含有各式的生物鹼、多酚類化合物和黃樟素;以及菸草中含有的尼古丁、芳香胺、多環芳香烴和乙醛都是已知的致癌的因子。
其次、像是蛀牙或是製作不良的假牙,也會因為銳利的邊緣持續地刺激口腔黏膜、進而造成組織的病變。
除此之外、人類乳突病毒(HPV 16/18)的感染、長期的紫外線暴露(與唇癌較為相關)以及營養不良與遺傳因素,也都可能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原因。

▎早期發現,關鍵在「定期口腔黏膜檢查」
然而、比較幸運的是,因為牙醫師很容易用目視或是觸診的方式發現口腔黏膜的變異或病變,所以只要能夠養成習慣、定期進行口腔黏膜檢查,就會很容易發現異常、進而做早期的治療和處理。
一般而言、如果口腔黏膜檢查的結果為陰性(沒有任何異常),則建議每一年定期檢查即可。若檢查結果為疑似癌前病變(如紅斑、白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或疣狀增生等)就必須要遵照醫囑、每三個月密集定期追蹤。但是、如果檢查的結果確定為口腔癌、就必須要做立即的處理與根除。
通常來說,只要早期發現、儘早治療,一般初期口腔癌的個案都會有八成左右的五年存活率。但是如果已經是進展到第三或第四期的口腔癌、則五年存活率大概就只有50%以下。所以說口腔癌的治療和一般的疾病都是相類似的,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儘早做徹底的治療,就可以達到很不錯的預後效果

▎口腔癌的治療方式
1.手術切除:早期的腫瘤、可以藉由外科手術做徹底的切除。而且在切除腫瘤之後、還有可能需要做後續的組織重建。
2.放射治療:適用於早期的病變,或是外科手術後的輔助治療。
3.化療:常與放射治療合併使用,通常用於比較晚期或轉移性的癌症。
4. 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適用於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
口腔癌的治療往往是一條漫漫長路,除了徹底地清除病灶之外,往往還有後續的口腔功能重建、營養照護與疼痛管理,以及語言、咀嚼功能的復健,乃至於心理的支持。這些都需要靠各類醫療從業人員的分工合作,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預防
要盡量戒除嚼檳榔的習慣。其次、抽煙、酗酒、以及高溫和刺激性的食物也必須要盡量避免。最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並且定期至醫院進行口腔黏膜的檢查。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輕易地把口腔癌拒於門外了!


認識醫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