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糖尿病運動保健 |
日期: | 9/2(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月圓人不圓 |
日期: | 9/9(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王佩琪 營養師 |
主題: | 流感防疫 |
日期: | 9/23(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趙晴芳感控師 |
主題: | 失智 |
日期: | 9/27(五) 09:30-10:0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喻劍飛醫師 |
主題: | 銀髮族運動防跌訓練 |
日期: | 9/4(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活力有氧班-1 |
日期: | 9/6(五) 10:00-11:00 |
地點: | 台北市私立愛愛院(大理街175巷27號)(限55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60493#1820、1830)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銀髮族樂活運動 |
日期: | 9/11(三) 10:00-11:30 |
地點: | 萬青教室(萬大路411號2樓)(不對外開放報名)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失智症的簡介與預防 |
日期: | 9/18(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喻劍飛 醫師 |
主題: | 活力有氧班-2 |
日期: | 9/20(五) 10:00-11:00 |
地點: | 台北市私立愛愛院(大理街175巷27號)(限55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60493#1820、1830)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活躍老化,向衰弱症說不 |
日期: | 9/25(三) 12:00-13:00 |
地點: | 雙園靈糧福音中心(西園路二段362號4樓)(預先報名,電話:02-23077700)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主題: | 活力有氧班-3 |
日期: | 9/27(五) 10:00-11:00 |
地點: | 台北市私立愛愛院(大理街175巷27號)(限55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60493#1820、1830)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 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高血壓及高血脂 |
日期: | 8/7(三) 09:00-09: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馬世明 醫師 |
主題: | 尿酸 |
日期: | 8/8(四) 09:30-10:0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郭志豪 醫師 |
主題: | 預防失智症飲食 |
日期: | 8/12(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林毓禎 營養師 |
主題: | 肝苦誰人知 |
日期: | 8/19(一) 14:30-15:0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陳宏昇 醫師 |
主題: | 失眠 |
日期: | 8/30(五) 09:30-10:0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喻劍飛 醫師 |
主題: | 肌不可失,蛋白質食物在哪裡 |
日期: | 8/2(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主題: | 銀髮族運動防跌訓練 |
日期: | 8/9(五) 09:30-11:30 |
地點: | 萬華長順區民活動中心(長順街臨127號)(開放現場報名)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銀髮族樂活運動 |
日期: | 8/14(三) 10:00-11:30 |
地點: | 萬青教室(萬大路411號2樓)(不對外開放報名)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肌不可失,蛋白質食物在哪裡 |
日期: | 8/21(三) 12:00-13:00 |
地點: | 雙園靈糧福音中心(西園路二段362號4樓)(預先報名,電話:02-23077700)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菸害防制 |
日期: | 7/1(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黃資堯 醫師 |
主題: | 健康減重Happy go |
日期: | 7/8(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王佩琪營養師 |
主題: | 用藥安全 |
日期: | 7/15(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郭子靖藥師 |
主題: | 四癌 |
日期: | 7/26(五)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邱靖芸護理師 |
主題: | 銀髮族肌力訓練 |
日期: | 7/3(三)09:00-11:00 |
地點: | 萬華區石頭湯據點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動動手,就有好心情 |
日期: | 7/5(五) 10:30-11:30 |
地點: | 小德蘭堂(興寧街70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28934) |
講者: | 蘇湘涵 心理師 |
主題: | 銀髮族樂活運動 |
日期: | 7/10(三) 10:00-11:30 |
地點: | 萬青教室(萬大路411號2樓)(預先報名,電話:02-23362789) |
講者: | 高祥傑教練 |
主題: | 用藥安全 |
日期: | 7/12(五) 09:30-10:30 |
地點: | 萬華長順區民活動中心(長順街123巷)(開放現場報名) |
講者: | 吳俊賢 藥師 |
主題: | 季節性傳染性疾病 |
日期: | 7/12(五) 10:30-11:30 |
地點: | 萬華長順區民活動中心(長順街123巷)(開放現場報名) |
講者: | 趙晴芳 感控師 |
主題: | 老當益壯,我的健康餐盤 |
日期: | 7/31(三) 12:00-13:00 |
地點: | 雙園靈糧福音中心(西園路二段362號4樓)(預先報名,電話:02-23077700)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歡迎參加我們的健康講座活動,西園醫院關心您的健康,每月定期規劃一系列課程,包括院內健康講座、社區健康活動,更多活動訊息,歡迎洽詢衛教室及社區醫學科。 服務電話:(02)2307-6968 #1527
主題: | 健康三減粽 |
日期: | 6/3(一) 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林毓禎 營養師 |
主題: | 肌不可失 |
日期: | 6/24(一)10:00-10:30 |
地點: | 二樓家醫科候診區 |
講者: | 高祥傑 教練 |
主題: | 用藥安全 |
日期: | 6/5(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吳俊賢 藥師 |
主題: | 肌不可失,蛋白質食物在哪裡 |
日期: | 6/5(三) 15:00-16:00 |
地點: | 台北市私立愛愛院(大理街175巷27號)(限55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60493#1820、1830) |
講者: | 謝宜珊 營養師 |
主題: | 癌症篩檢與三高防治 |
日期: | 6/11(二) 10:30-12:00 |
地點: | 萬華健康服務中心 |
講者: | 黃資堯 醫師 |
主題: | 我要擁抱,不要家暴 |
日期: | 6/14(五) 09:30-11:30 |
地點: | 萬華長順區民活動中心(長順街臨127號)(開放現場報名) |
講者: | 柯佳延 社工 |
主題: | 做個快樂的老人 |
日期: | 6/19(三) 09:30-11:30 |
地點: | 華興教會(西藏路217號)(限60歲以上,報名電話02-23015171) |
講者: | 柯佳延 社工 |
主題: | 眩暈 |
日期: | 6/25(二) 10:00-11:00 |
地點: | 龍山老人服務中心(梧州街36號2F) |
講者: | 黃資堯 醫師 |
主題: | 長照大解析 |
日期: | 6/26(三) 12:00-13:00 |
地點: | 雙園靈糧福音中心(西園路二段362號4樓)(預先報名,電話:02-23077700) |
講者: | 柯佳延 社工 |
骨科 張偉德醫師
47歲的陳先生兩個月前右側髖關節開始疼痛,近來更是加劇,連走路都開始跛行了,理學檢查發現髖關節轉動會引發疼痛;X光則發現股骨頭已經塌陷了,後來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才解決問題。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程
心臟血液循環受損會造成心肌梗塞,腦部血液循環受損會導致中風,骨頭血液循環受損則會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以前又稱為無菌性壞死(aseptic necrosis)。骨頭的缺血性壞死全身都有可能會發生,最常發生的位置就是髖關節的股骨頭,骨頭失去了血管帶來的養分,就會開始壞死、骨組織被吸收、結構崩塌,進而影響到所支撐的軟骨及關節,造成疼痛及失能。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原因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好發在30至50歲之間,男性比女性機會高很多,目前大多數的病人其病因不明,但已廣泛推斷出以下幾種危險因子較易發病:
1.創傷:髖關節脫臼或是骨折,都有可能影響血流造成缺血性壞死。
2.飲酒過量:長時間的大量飲酒也會造成缺血性壞死。
3.長時間使用類固醇:使用類固醇也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主因之一,但目前許多疾病仍需使用類固醇來控制,如自體免疫的疾病。且臨床上也無法歸納出使用的致病劑量或時間,所以只能規律追蹤以求早期發現。
4.其他內科疾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disease),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血栓或血管炎相關疾病,潛水夫疾病(Caisson’s disease)等都跟缺血性壞死有關。
患者的主要症狀以患肢負重疼痛為主,意思就是走路會痛,疼痛的部位在鼠蹊部或是髖部深處,有時膝蓋也會有牽引痛。理學檢查可以發現髖部活動受限或是轉動檢查(Patrick test)會痛。如果骨頭結構已經被破壞及吸收了,是可透過X光檢查清楚發現的(圖一);若需要早期發現,則必須仰賴核磁共振(MRI)檢查(圖二)。
(圖一)
(圖二)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式
如果症狀剛開始,骨頭結構塌陷的範圍不大,建議先從保守治療開始,要使用拐杖減輕髖關節的負重,服用藥物止痛及降低發炎,減少關節後續的破壞,甚至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來減緩骨頭吸收的速度。
若疼痛症狀仍持續或骨頭結構開始塌陷,就需要考慮積極的手術治療了:
1.核心減壓手術(core decompression):利用手術鑽孔形成小通道,降低壞死部位的壓力,並帶來新生的血管及養份幫助修復。
2.骨移植(bone graft):利用減壓手術形成的通道,將自體骨或人工骨植入壞死的部位以求骨頭再生。
人工髖關節置換:當塌陷的範圍太大或是影響關節而形成關節炎時,可能就需要使用人工髖關節置換來治療。手術會將壞死的部位切除,並裝上人工關節以期恢復活動度及改善生活品質(圖三)。
(圖三)
流感疫苗接種
感管中心 趙晴芳
我國流行性感冒季節,自每年十月起至翌年農曆春節前後趨緩,為提升全國人口接種涵蓋率,使整個流感季都有疫苗保護力,今年特別擴大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針對高危險及高傳播族群,建議儘早於流感季一開始即接種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實施對象,需具中華民國國民身分(如為外籍人士,需持有居留證),並符合下列條件者:
一、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
二、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少年矯正學校及輔育院學生。
三、五十歲以上成人。
四、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患(新增BMI>=30)、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
五、孕婦及產後六個月內婦女。
六、安養護機構對象。
七、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
八、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
今年我國使用的疫苗內含三種不活化病毒,二種A型(H1N1及H3N2)、一種B型。流感疫苗接種約2週後產生保護力,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即可能下降,保護力不超過1年,故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之保護力因年齡或身體狀況不同而異,疫苗保護效果,也視當年疫苗株與實際流行的病毒株型別不同會有差異,平均保護力可達30-80%,並可減少80% 死亡率。
懷孕婦女因體內荷爾蒙變化、營養需求改變及孕期情緒與壓力等因素,心肺功能受影響,抵抗力變弱,是流感併發症及死亡高危險族群,造成胎兒流產、早產及死產的機率也提高。
懷孕期間接種非活性流感疫苗,對於孕婦及胎兒並未增加風險。據統計,懷孕期間接種流感疫苗及出生後哺育母乳,可減輕出生後 6個月內嬰兒感染流感風險。孕婦本身有接種禁忌症,如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對疫苗成份有過敏者、曾經發生注射後嚴重不良反應者,不宜接種。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預防流感最有效方法就是接種流感疫苗,自主健康管理、生病時儘快就醫。其它包括,維持手部清潔、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生病在家休養、流感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處、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傳播、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以維護身體健康。
衛福部統計至民國103年止,癌症已連續33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大腸癌(colon cancer)在近年死亡率也居癌症患者的第三位,自民國95年以來,大腸癌在台灣的癌症發生數則都是第一位。
大腸癌在初期並無症狀,然等症狀出現後往往都是中後期了,所以目前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多是從腺瘜肉(adenoma)轉變而成腺癌
(adenocarcinoma),及早發現瘜肉而處理掉,即能減少大腸癌產生。
一般大腸癌篩檢從糞便潛血檢查(化學法gFOBT,免疫法iFOBT)、大腸鋇劑攝影(double-contrast barium enema)、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CT colonography)、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及標準(gold standard)的全大腸鏡內視鏡檢查(colonoscopy)。
國健署從民國93年開始,推動每兩年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現今檢查年齡層為50至74歲,若檢查為陽性,則建議做更進一步大腸鏡檢查(若不適合則建議乙狀結腸鏡加鋇劑攝影)。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依歐美經驗,可以降低30%大腸癌死亡率,且較為經濟簡便,所以國健署一直努力增加國人篩檢率。
一般而言,男性有25%機會發現腺瘜肉,而女性有15%機會發現腺瘜肉。瘜肉有10%機會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早期大腸癌有30%機會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晚期大腸癌有90%機會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而免疫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則50%機會發現瘜肉,5%機會發現大腸癌。
換句話說,一般人若免疫糞便潛血檢查為陰性,仍有一定機會發現瘜肉甚至是大腸癌症,所以在經濟及意願許可下,適齡的每個人接受大腸鏡檢查是相當必要的。
美國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建議50歲以上的人,最好都做一次大腸內視鏡檢查,若有近親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則建議40歲或親人發現大腸癌年紀減10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
所以我們建議除了每日運動、避免肥胖、忌菸酒、少吃紅肉或加工肉品、得到足夠維生素D及多吃高纖和抗癌食物外,定期篩檢甚至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更能達到大腸癌預防甚於治療。
西園醫院基於對醫療責任的使命感,不斷提昇醫療及服務品質,在硬體上,自102年1月起全院啟動整建工程,徹底進行結構補強、翻新裝修及增設智慧型設備,歷經三年半逐層改造,終於在今年五月竣工;在軟體上,為提供更專業醫療服務,本院延攬各科專業醫療團隊,包括魏志定主任領軍的「骨科微創中心」、陳廣天主任的「甲狀腺外科」及陳淳榮譽院長率領「泌尿科」醫療團隊。今年七月,特聘請外科鄭展燁主任及陳賢典醫師至本院駐診服務,提供乳房外科、肝膽腸胃及內視鏡等手術,鄭展燁主任更創下西園醫院首例肝葉切除手術。
肝癌手術案例
病例:76歲男性,本身是高血壓及C型肝炎併有輕微肝硬化患者。兩年半前在醫學中心診斷有肝癌,並接受右側肝臟部份切除手術。今年四月追蹤的腹部超音波及斷層掃描,發現左側肝臟有三個復發腫瘤(最大為2.5公分),七月初至本月住院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為左側肝臟部份切除及無線電射頻燒灼(RFA),手術過程中採用術中超音波定位,超音波外科吸引器(CUSA)切除肝臟及使用組織凝膠,以減少病人手術中出血及膽汁滲漏的併發症,手術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完成,出血量約20cc,病人手術後恢復良好,在手術後第六天出院。
原發性肝癌(肝細胞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在台灣肝癌也是惡性腫瘤死因前幾位,肝癌發生原因,主要是B型肝炎、C型肝炎感染及各種不同肝硬化為主要因子。
肝癌治療簡介
臨床上肝癌治療,分為外科手術及非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癒性治療,包括肝臟移植、肝部份切除手術及肝臟局部燒灼,手術方法選擇取決於病人1.身體狀況2.肝功能3.腫瘤大小、位置及數目,手術切除仍是最常用外科治療方式。
肝癌手術切除後,因各種因素仍有相當高肝內復發率,復發病人若施予適當治療,可延長生命存活。隨著科學進步,只要1.手術前評估精進2.手術方法及器械改善3.術後照顧提升。許多復發性肝癌病人,都可再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有效延長存活時間,甚至達到治癒機會。
肝臟切除手術最大併發症,為手術中出血及術後膽汁滲漏,該病例雖已76歲,但心肺及肝功能評估正常,且採用1.術中超音波定位2.超音波外科吸引器(CUSA)切除肝臟及無線電設頻燒灼(RFA)3.組織凝膠使用,手術順利(時間短且出血量少),且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希望在團隊共同努力下,能提供本院病人更多的服務機會。
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年人關節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也是造成失能及影響生活的重大原因之一,最常發生的部位就是膝關節,其次是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最主要病變的部位是兩個骨頭的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受損。
軟骨細胞透過製造「軟骨基質」以構成軟骨,軟骨基質即是常聽到的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關節軟骨有著極光滑的表面,並富含水分,含水量高的組織,彈性就會好,所以軟骨極具彈性,兼具光滑與彈性的特性能使關節在活動時減少摩擦,並吸收震動,讓人體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動甚至在運動時接受衝擊。軟骨一旦受傷或磨損便不易修復,失去了軟骨的保護,久而久之便會形成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齡增長使得軟骨細胞老化,較容易有關節炎的問題外,職業運動員、體重過重、常需負重工作的職業、以及關節內常有發炎物質的病患,如痛風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也會及早面臨關節炎的問題。關節炎的主要症狀會有疼痛、僵硬、腫漲積水和變形,在X光上則可以看到關節表面凹凸不平或關節腔變窄,甚至最後形成骨刺。
治療則以症狀控制為主,先以藥物降低發炎與疼痛,關節積水則將其抽出,臨床上有一些可幫助改善關節功能的藥物,如服用的葡萄糖胺,或是注射型的玻尿酸,PRP自體免疫療法則是最近相當盛行的治療方式,在初期至中期的關節炎都有其療效。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如何避免膝關節過早磨損及退化更是平常要去注意的,減重及保持理想體重一直都是首要目標,避免蹲、跪、過度負重工作,少上下樓梯,運動或工作時不舒服即應該歇息,或是佩戴護膝運動及工作。另外適度的保健運動則能訓練肌力、增加關節穩定度及減少關節僵硬,如股四頭肌運動、直腿抬舉運動及屈曲膝蓋運動。
台灣女性乳癌,近年來,發生率和死亡率急遽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三十五歲以後,女性乳癌發生率逐漸上升,而在五十歲左右達到高峰。近年來,乳癌發生率已躍居臺灣婦女癌症第一位;呼籲婦女朋友們,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及早偵測、及早處理,才能得到最佳治療效果。
乳癌篩檢,以乳房X光攝影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最為廣泛採用。根據大規模研究統計,以乳房X光攝影檢查、或是搭配超音波檢查篩檢乳癌,敏感度大約八成,雖不是萬無一失,仍算是不錯篩檢方式。
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內的微鈣化點或是局部的組織變形,因此對於篩檢早期乳癌或原位癌,扮演重要的角色,一般使用於三十五至四十歲以上的女性,或偶用於較為年輕的高危險群女性(如具有乳癌家族史、或是診斷性檢查)。
超音波檢查因不具輻射性,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女性,除了可以偵測乳房內的占位性病灶,並可協助區分病灶的良惡性。
近年來,新發展的乳房磁振造影檢查(MRI),對於乳癌篩檢,敏感度高達九成以上,尤其是針對乳癌高危險群、或是曾接受乳房整形手術女性,是醫學影像發展最新利器,可幫助婦女朋友早期偵測乳癌、免於恐懼、確保健康。
曉禎的故事
又是大地震,獨自北上工作的曉禎面對著電視螢幕重複播放的災難畫面與一波波的罹難宣告,思緒回到16年前的921,那夜,她失去了她的一家人。剛開始的那些日子,著實不易,生命驟然的變化與重建生活的擔子又重又沉,她無力再去關照心裡的感受,下意識的逃避足以引發難過記憶、思想或感受的一切,她搬離了家鄉,不點從前媽媽常做的梅干扣肉、不逛從前爸爸最喜歡的大賣場,也不像往日那樣愛與朋友聊兩句,很難有愛或喜悅的感受。曉禎常是翻來覆去難以入睡,那些白日裡不願想起的總會變成夢與畫面再度重演,很是折磨。曉禎覺得這個世界很糟糕,連自己都是,沒有什麼人或什麼事是可以信任與依靠的,儘管知道這的的確確是無可奈何的意外,但不知怎麼的曉禎竟暗暗為僅有自己存活而感到自責與罪惡。
認識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所指的創傷事件包含強暴、性虐待、肢體或精神暴力、嚴重交通事故(空難、車禍)、戰爭、自然災害(火災、颱風、地震)等,這些事件中的當事人、罹難者家屬、親眼目睹的其他人,甚至是反覆暴露於災難事件及後續處裡的助人工作者,均有可能產生PTSD。不過,也並非每個人在壓力事件過後都會出現PTSD的症狀,這與每個人對創傷事件的主觀感受與連結有關。大多數人在創傷事件過後的幾個月症狀便會自行緩解,但也有些人在事件過後半年或一年才開始出現相關症狀。
澳洲心理學會(2009)將這些需要「高關懷」的特徵表列如下,若您自身或親友遭遇創傷事件後有相關反應請多加留意。
1.大半時候都感到難過或害怕
2.行為比起受創前明顯改變
3.日常生活有困難
4.人際關係惡化
5.過度飲酒或吃藥
6.容易嚇一跳,或睡不好
7.沉迷往事,走不出來
8.無法歡笑,顯得麻木或退縮
建議
生命裡的旦夕禍福總是難料,劫後餘生的人們,忙著治療受傷的身體,接上失序的生活,心裡面的需要卻常常被自己給委屈了,常久以往對個人生活品質影響甚巨。
對於想要幫助身邊受創傷親友的人,我有幾個建議:
1.允許訴說與談論關於創傷事件的經過,包括腦海裡暴力的、可怕的、受威脅的記憶。
2.支持情緒的表達,給予同理的陪伴,允許哭泣,也可以有一些適切的肢體碰觸,像是擁抱或拍拍肩。
3.不急著催促振作。當然,千萬別說”不要再想了”!若我們只願意看見笑容,眼淚就要默默哭泣。
若當事人PTSD的症狀超過一個月,而這些情況也影響到日常作息與正常生活,鼓勵當事人尋求心理健康相關資源幫忙,例如相關基金會或醫療院所身心科,PTSD是可以透過會談式的心理治療及藥物得到改善。踽踽獨行在創傷後的療癒之路是多麼的漫長難熬,而適時流露脆弱,卻會使您更加強壯。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