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王小姐為外商證券投資分析師,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觀察國際金融市場,使她經常受下背痛所苦,即便過年難得休假返家,更是整天抱著筆電不放。某次工作結束,想要扭轉身體放鬆身心時,下背突然一陣如刀割的刺痛感,赴醫檢查為椎間盤病變,透過積極進行臀肌伸展運動,工作中適時伸展活動,順利與疾病和平共處。 王小姐對自我期許高,工作上相當拚命,已經長達半年出現慢性下背痛的問題,雖然下班回家會透過特定瑜伽動作舒緩疼痛,但因上班時間長,每天久坐使症狀持續惡化,直到這次痛到站不起來,甚至需要旁人攙扶,她終於正視下背痛的問題。
▲王大翊醫師替患者作理學檢查;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照片提供/王大翊)
▲動作示範:體適能中心 高祥傑組長
45歲許女士為百貨公司櫃姐,雖然從小有拇趾外翻的問題,原本使用消炎止痛藥能緩解症狀,但因工作所需,每天仍穿高跟鞋長達8小時,導致症狀加劇,也陸續出現肩膀痠痛、腰痛等不適,故決定透過手術治療一勞永逸,術後改掉不良穿鞋習慣,以及穿鞋墊保持足部健康,終讓她擺脫拇趾外翻的困擾。許女士近年來下班後經常感到肩膀及腰背不適,原本以為是上班時站姿不正確,或是下班後窩在沙發上追劇所致,聽聞加強腰背力量可以改善腰痠背痛,便與同事相約上健身房重訓,幾個月下來卻不見效,赴醫檢查才得知原來是拇趾外翻的痼疾,引發上述疼痛,透過手術治療、待骨頭癒合後,回到健身房繼續訓練,也讓她獲得健康與良好體態。
咳嗽,可說是胸腔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病人常因久咳不癒來求治,但造成咳嗽原因很多且不一定跟胸腔有關,有些是肺外的咳嗽接受器受刺激而引起咳嗽,這些肺外咳嗽接收器分佈於咽喉、食道、橫膈及胃等處,這可以解釋為何鼻涕倒流與胃食道逆流時,常會引起咳嗽。咳嗽可分為「急性」跟「慢性」咳嗽。急性咳嗽通常是由上呼吸道感染造成,致病菌可能是病毒或細菌,一般在3週內會自行緩解,但有些人在病毒感染過後會咳久一些。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超過8週以上,約有3~10%的人有此困擾。若咳嗽帶有痰,絕大多是肺部問題引起的,如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擴張症;而無痰或少量痰的慢性咳嗽則是肺外原因造成的,例如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 ▎如何檢查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鑒別診斷,需依賴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診斷工具包括:抽血、胸部X光、鼻竇X光、電腦斷層及肺功能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或是24小時食道PH值監測等;藉上述這些檢驗工具,可診斷出慢性鼻竇炎、氣喘、胃食道逆流、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等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簡單的胸部X光也可檢查出肺結核、肺癌以及一些罕見的肺部疾病所造成的慢性咳嗽。另外像ACEI(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這類降血壓藥物也常會引起慢性咳嗽。 即使經由上述這些檢查,仍有約20%的病人找不出慢性咳嗽的原因。這些病人主要是中年婦女,而且都有呼吸道異常的證據,包括呼吸道發炎及咳嗽反射敏感度增加現象,這些病人的呼吸道異常可能與自體免疫反應有關,以前這類病人因找不出病因常被歸類於心因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治療方式 慢性咳嗽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各種病因來對症下藥,常使用的藥物包括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抗組織胺、leukotriene antagonist、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抗生素,以及去痰止咳劑等藥物。手術治療則用於鼻息肉切除以及困難治療的胃食道逆流症。 慢性咳嗽可說是相當困擾人的疾病,常造成社交尷尬,也常會引起一些不適的症狀,例如:骨骼肌肉的胸痛、暈眩、尿失禁與睡眠障礙等問題,造成生活品質下降。若能找出致病原因,並依據病因好好治療,絕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如民眾有相關困擾,可至胸腔內科尋求專業的協助。
咳嗽,可說是胸腔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病人常因久咳不癒來求治,但造成咳嗽原因很多且不一定跟胸腔有關,有些是肺外的咳嗽接受器受刺激而引起咳嗽,這些肺外咳嗽接收器分佈於咽喉、食道、橫膈及胃等處,這可以解釋為何鼻涕倒流與胃食道逆流時,常會引起咳嗽。咳嗽可分為「急性」跟「慢性」咳嗽。急性咳嗽通常是由上呼吸道感染造成,致病菌可能是病毒或細菌,一般在3週內會自行緩解,但有些人在病毒感染過後會咳久一些。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超過8週以上,約有3~10%的人有此困擾。若咳嗽帶有痰,絕大多是肺部問題引起的,如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擴張症;而無痰或少量痰的慢性咳嗽則是肺外原因造成的,例如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 ▎如何檢查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鑒別診斷,需依賴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診斷工具包括:抽血、胸部X光、鼻竇X光、電腦斷層及肺功能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或是24小時食道PH值監測等;藉上述這些檢驗工具,可診斷出慢性鼻竇炎、氣喘、胃食道逆流、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等造成慢性咳嗽的原因。簡單的胸部X光也可檢查出肺結核、肺癌以及一些罕見的肺部疾病所造成的慢性咳嗽。另外像ACEI(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這類降血壓藥物也常會引起慢性咳嗽。 即使經由上述這些檢查,仍有約20%的病人找不出慢性咳嗽的原因。這些病人主要是中年婦女,而且都有呼吸道異常的證據,包括呼吸道發炎及咳嗽反射敏感度增加現象,這些病人的呼吸道異常可能與自體免疫反應有關,以前這類病人因找不出病因常被歸類於心因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治療方式 慢性咳嗽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各種病因來對症下藥,常使用的藥物包括口服或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抗組織胺、leukotriene antagonist、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抗生素,以及去痰止咳劑等藥物。手術治療則用於鼻息肉切除以及困難治療的胃食道逆流症。 慢性咳嗽可說是相當困擾人的疾病,常造成社交尷尬,也常會引起一些不適的症狀,例如:骨骼肌肉的胸痛、暈眩、尿失禁與睡眠障礙等問題,造成生活品質下降。若能找出致病原因,並依據病因好好治療,絕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如民眾有相關困擾,可至胸腔內科尋求專業的協助。
國人的維生素D普遍不足,因為維生素D需透過適度日曬才能生成;但國內防曬觀念盛行,以及老化、肥胖、膚色暗沈、腸道疾病等因素,加上近兩年因為疫情,人人落實居家防疫,日曬時間和運動量大幅減少,更加重了維生素D缺乏的情形。維生素D在骨骼和肌肉的健康角色極為重要,它可幫助鈣磷的吸收,鈣和維生素D不足,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維生素D不足,則易導致肌少症。有肌少症者,骨鬆風險增加9.4倍;有骨鬆者也相對容易有肌少症。肌少症與骨鬆常見於老年人且都會增加跌倒風險,進而產生致命骨折。 近期研究實證,維生素D缺乏者容易呼吸道感染。因為維生素D也是免疫調節荷爾蒙,經由抑制病毒複製、抗發炎、免疫調節等方式,可減少多種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風險,亦可加速組織受傷後的癒合,特別是在肺部。因此,專家建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維生素D缺乏者應該補充足量維生素D,以抵抗呼吸道感染風險。此外,不明原因肌肉痛或抽筋,也跟維生素D不足有關。 ▎如何補充維生素D? 想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從全脂牛奶、野生鮭魚、曬過的菇類等食物來攝取,充足的日曬(以地區性而言,北部需30~40分鐘,南部15~20分鐘)也有助於皮膚上的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最精凖的方法是先檢測血液中維生素D(25-OH-D)的濃度(合格為30 ng/ml,理想為50ng/ml),若不足,每日再額外補充800至5000IU不等的維生素D3。 為什麼是補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而不是D2(Ergocalciferol)呢?主要是因為D3效能為D2的2~3倍,更能有效提升血中維生素D濃度。另外,維生素D3會在體內經過肝腎轉化成活性維生素D,若直接補充活性維生素D,則必須經常抽血監測血鈣及血磷濃度,以避免發生高血鈣症或高血磷症。故不建議一般民眾補充活性維生素D,除非是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例如洗腎患者)。 如果擔心自己是否缺乏維生素D,建議可到醫療院所自費檢測血中濃度,若有不足,再適量補充維生素D3,進而提升免疫力、預防骨鬆肌少症。
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文明病,雖無明顯症狀,但會導致罹患三高、心臟病、中風的機率較高。但如果能做到飲食調整,或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預防,遠離代謝症候群其實並不難。▎代謝症候群的疾病風險 代謝症候群,就是不良生活型態加上遺傳因素,引起體內各種能量代謝轉換異常(糖分及脂肪),轉而影響心血管功能產生變異,最後導致全身各種機能異常而引起疾病。如果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 多年來十大死因中有半數都與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密切相關,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臟疾病,三高不僅是上述疾病重要的危險因子,也是最容易被民眾忽略的健康警訊。 ▎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指標 5項因子符合3項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指標 |
🔺 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腹部肥胖,就代表內臟脂肪堆積過多,容易導致代謝異常。 🔺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 🔺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 🔺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
最近,門診常遇到病患告知於健康檢查內視鏡報告發現胃部息肉,但是醫生沒做處理,讓病人緊張不安,不明白為何會長胃息肉。經過了解,我發現病人常常容易將「胃息肉」和「大腸息肉」聯想在一起,如果不處理就會發生癌症。其實,胃息肉在台灣的發生比例不高,約小於10%,且大部分都是良性息肉為主,這類息肉多數不會變成惡性腫瘤,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大腸息肉上;大腸息肉雖然在50歲以上民眾很常見,但也多屬良性,只有腺瘤性息肉有癌變的風險。 在台灣,很多時候病患都是做胃鏡時才無意中發現胃息肉的存在,多數的胃息肉不會造成臨床上的症狀,只有極少部分的胃息肉可能會出現胃糜爛出血或胃竇處阻塞情況。 ▎胃息肉的種類 一般而言,胃息肉分成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和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 🔺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 這是最常見的良性胃息肉(約佔90%),屬於良性的息肉,通常小於1公分,常出現在胃體和胃底部。大部分的胃底腺息肉是偶發的,女性比例比男性多。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和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也容易產生胃底腺息肉。對於服用普通制酸劑或是短期服用強效制酸劑者,只有服用強效制酸劑超過一年以上的人,才容易出現胃底線息肉。 這類息肉大部份都不用處理,除非息肉超過1公分以上、息肉表面出現潰瘍或位置在胃竇部,才會考慮作息肉切除手術。一般來說,針對胃底線息肉患者不需安排密集的例行性胃鏡追蹤。另外,若胃底腺息肉超過20顆、位置在胃竇部或合併有十二指腸腺瘤,需考慮是否有遺傳性的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因此類患者易有大腸癌的風險,醫生須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檢查和規律的胃鏡追蹤。 🔺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這是第二種常見的胃息肉(約佔5~10%左右),屬於良性的息肉,通常小於2公分,且黏膜表面易有糜爛。如果大小超過1公分則易增加癌化的風險。此類息肉常出現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胃竇部合併慢性胃炎者、胃部分切除手術後引發的慢性發炎者。一般而言,男女比例一樣,多是在做胃鏡檢查意外發現,研究顯示,增生性息肉常於幽門桿菌感染根除後減少或縮小。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即胃腺瘤) 約佔良性胃息肉的1~2%左右,偶發性的胃腺瘤的發生率男女是一樣的,且年紀多為60~70歲以上。這類胃息肉多數無任何症狀,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為腸胃道出血和少部分因阻塞所造成的腹脹症狀。 常出現於胃竇處或胃體和賁門處,發生的原因為幽門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另外,胃腺瘤性息肉臨床上也被看成為胃癌前變化組織。有文獻指出,約有40%的腺瘤性息肉內部含有惡性細胞,所以,若發現此種胃息肉都應當切除和每年規律胃鏡檢查,防止之後癌化演變成胃癌。 ▎檢查發現胃息肉 建議與醫師討論確認 胃鏡檢查偶爾也會看到胃黏膜以下長出來的腫瘤,例如基質瘤、神經內分泌瘤或平滑肌瘤,這些息肉有時看起來長得像良性息肉,醫師如果無法確認是否為良性息肉,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因此,胃鏡檢查發現胃息肉時,民眾先不必緊張,應先和醫師討論胃息肉的類型和後續處理,再進一步適當處置。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