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統計,近六成台灣民眾,每天久坐至少超過8小時。久坐已成爲現代人生活的常態,長時間久坐不動,身體許多毛病就會悄然而至。48歲陳小姐,擔任行銷企劃工作的主管,因長時間久坐,又有翹腳壞習慣,她在一年前開始覺得下背腰部疼痛,臀部並有傳導痛向下延伸至腿後方,下肢麻痛、偶有灼熱感覺異常,嚴重時甚至「舉步為艱」無法走路超過10分鐘,患者初時看過多家診所,復健拉腰電療半年,也尋求中醫推拿治療,都不見成效,無法改善不適症狀。 因無法久坐久站、座立難安,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困擾,轉至醫院求診進行X光及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其腰椎退化,診斷為腰椎第三與第四節椎孔嚴重狹窄、腰椎第四與第五節輕度滑脫,造成坐骨神經痛;由於陳小姐希望保守治療盡量不開刀,醫師遂採脊椎硬膜上注射治療並搭配每日復健運動,調整不良座姿減少久坐,所幸經三個月治療,疼痛症狀已大幅改善。 ▎脊椎狹窄原因 西園醫院復健科徐伯誠主任表示:『椎孔是脊髓及神經的管道,「脊椎狹窄(或稱椎孔狹窄)」指的是脊椎結構退化、進而壓迫到神經。』骨骼約在30歲後逐漸顯現退化,吸菸、過重、搬重物、有背痛病史、久站久坐、缺乏運動、常彎腰者,會加速退化情況。腰椎的退化包括椎間盤、小面關節、韌帶等結構,若退化到椎骨不穩定導致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腰椎滑脫,進而造成神經的壓迫,下肢會出現痠麻刺痛、灼熱感等坐骨神經痛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造成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必須立刻處理。
氣喘和肺阻塞,都是支氣管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影響後產生的慢性發炎,常見症狀為咳嗽、胸悶、喘、喘鳴音及痰變多等。診斷時,最重要的是病史詢問和肺功能檢查;尤其此時天氣轉涼,對溫差敏感者容易產生急性發作,更應注意自身健康。【案例一】42歲林小姐沒有慢性病史,平時規律運動,但每當天氣轉涼,運動表現就會變差,並感到胸悶、喘。一個月前新冠病毒感染確診,雖是輕症,唯獨咳嗽好不了,不僅半夜會咳醒,甚至會聽到幽微的高頻喘鳴音,胸口也總是悶悶的。 【案例二】76歲黃伯伯是市場的果菜販,從年輕時就一天一包菸抽了30年,終於在5年前戒掉了。他還有高血壓和高血脂,都在心臟科定期追蹤服藥。進入秋冬後,咳嗽、黃痰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也常胸悶和喘,已經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 上述兩位都來胸腔內科門診報到,醫生經過初步的病史詢問後,為他們安排了胸部X光和肺功能檢測。兩人的X光無明顯異常,然而肺功能卻都顯示第一秒吐氣量明顯下降,符合阻塞性呼吸道疾病的診斷。不同的是,在使用了短效支氣管劑15分鐘後,林小姐的肺功能明顯進步,黃伯伯卻沒有。醫生進一步詢問後得知,林小姐有鼻子過敏,曾得過異位性皮膚炎,因此抽血檢查發現免疫球蛋白E的數值偏高;至於黃伯伯則有輕微白血球升高的現象,平時也有食道逆流症狀。醫生最終為林小姐下了氣喘的診斷,黃伯伯則是肺阻塞合併急性發作,兩人都開始使用吸入劑治療。 ▎氣喘及肺阻塞的病因 氣喘和肺阻塞,都是支氣管受到過敏原或刺激物影響後產生的慢性發炎,造成支氣管內壁腫脹、黏液分泌物增多,主要特徵為呼氣氣流受阻,常見症狀為咳嗽、胸悶、喘、喘鳴音及痰變多等。 氣喘通常是呼吸道受刺激後引起過度反應,因此症狀和肺功能可能時好時壞,有些患者甚至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症狀。 肺阻塞的發炎則是慢性、無法恢復,如遇到感染或其他刺激,可能會加重病情。診斷氣喘和肺阻塞,最重要的是病史詢問和肺功能檢查,搭配X光和抽血佐證,或排除其他疾病。
「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當中骨骼肌肉疼痛或神經痛,是復健科常見就診原因,病因包含:關節炎、頸部疼痛、下背痛、肩旋轉肌袖疾患、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扳機指、足底筋膜炎等。疼痛若不及早處理,可能轉變成慢性疼痛;尋求專業醫師評估與診斷是很重要的一環,再搭配適當治療與衛教,可降低疼痛、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干擾,避免疼痛的慢性化。近幾年因超音波機器與技術的精進和普及,不僅協助骨關節、肌肉、軟組織損傷的精準診斷,更可在超音波影像下,給予適當注射或抽吸等治療方式,已被廣泛運用於復健醫療領域,是治療骨骼肌肉疼痛的利器。以下列出實際案例說明。 ▎一、手肘外側疼痛 ─ 網球肘 長期使用電腦、過度出力或運動後常見之網球肘(肘外側伸肌肌腱病變),臨床上可從位置診斷;但搭配超音波儀器檢測,更可精細診斷肌腱腫脹或發炎,嚴重者可能合併肌腱局部撕裂、橈側副韌帶損傷,或有壓迫周邊細微的皮神經等,此時可考慮搭配局部注射治療。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