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 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蔡子禾醫師
靜脈是負責將血液從全身運回心臟的血管,為了讓血流順暢,靜脈具有瓣膜,如同水閘的閘門,防止血液逆流至腿部。然而當血液循環不良或瓣膜受損,血液無法有效回流,就容易在下肢造成慢性靜脈疾病。常見的疾病包括「靜脈曲張」及「深部靜脈栓塞」兩大類。
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 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蔡子禾醫師
靜脈是負責將血液從全身運回心臟的血管,為了讓血流順暢,靜脈具有瓣膜,如同水閘的閘門,防止血液逆流至腿部。然而當血液循環不良或瓣膜受損,血液無法有效回流,就容易在下肢造成慢性靜脈疾病。常見的疾病包括「靜脈曲張」及「深部靜脈栓塞」兩大類。
當靜脈扭曲及腫大,形成異常擴張的現象,就是「靜脈曲張」,大部份出現在腿部(出現在肛門四周時稱為「痔瘡」)。靜脈曲張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成人的盛行率,女性約33%,男性約20%;65歲以上成人的盛行率,女性約71%,男性約53%。隨著人口老化,患者每年以6.7~9.3%快速地成長。
人體下面的靜脈負擔愈重,所以靜脈曲張在小腿最常見;同時,皮膚表面的微血管較深層血管更少肌肉的支撐,因此更容易出現在皮膚表面。產生的原因包括:靜脈血管老化失去彈性、肌肉老化無力將靜脈血液推回心臟,或是肝衰竭、腎衰竭、右心衰竭導致靜脈內充血鼓脹;以上原因都會使靜脈內壓增加,進而導致靜脈瓣膜閉鎖不完全,同時靜脈管壁擴張成囊狀,導致血液發生回流障礙。
▎危險因子及症狀
靜脈曲張發生的原因和遺傳、女性荷爾蒙等因素有關,常見的風險因子例如:懷孕、過胖、便秘、慢性咳嗽、久站久坐等。隨著年紀漸長,靜脈血管會變弱、失去彈性,也容易產生靜脈曲張。造成的原因雖多,但要有環境促使它表現出來,「長久站立工作」的人最容易發生。
靜脈曲張發生之初,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從小腿皮膚癢、腿部腫脹、痠痛、疲勞、腿部沈重感,接著,站立時在小腿後方及腿部內側出現藍色、腫大的靜脈,並愈來愈明顯。女性在月經來前及經期中會變得更嚴重,尤其是站了一整天下來,小腿痠痛、腳踝腫脹,整隻腿都痛,稍站一會兒腳就痛,甚至覺得鞋子很緊,把腳抬高才比較舒服。當靜脈曲張越嚴重,疼痛就越明顯,碰到靜脈會痛,甚至發生腳部血液淤積,腳踝變紫色;更嚴重者會發生色素沈澱,附近的皮膚也會有濕疹樣皮膚炎出現,並可能產生鬱積性潰瘍。有時靜脈破裂會出血,有時會沿著靜脈壁產生血塊發炎,即血栓性靜脈炎,表皮會沿著靜脈呈現紅腫、疼痛的症狀,甚至可摸出非常疼痛的結節。若血栓跑到肺臟,就可能發生致死的肺栓塞。
▎如何治療?
早期的靜脈曲張可用彈性襪合併口服藥及外用藥膏治療。彈性襪必須在醫師指示下穿戴,民眾若自行購買,壓力值不對反而可能有害健康。「口服類黃酮」是一種血管保護劑,臨床上用來改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痔瘡、淋巴水腫和靜脈曲張。類黃酮能保護靜脈血管及靜脈瓣膜、增加血管張力、降低血管及瓣膜的發炎反應,並降低微血管通透性而促進血液回流。「外用七葉素藥膏」可促進靜脈收縮、增強靜脈的彈性及促進下肢靜脈循環的功能。若靜脈曲張合併傷口癒合不全及潰瘍時,不建議侵入性手術治療,以避免手術併發症。
當靜脈曲張形成皮膚微血管擴張及蜘蛛型斑紋,若使用上述治療的效果不佳,可以進行「皮膚表面雷射治療」。治療過程中,以藥膏或冷敷來減少皮膚的灼熱感及疼痛,通常每次治療15至30分鐘,視情況可能需二或三次治療,副作用很小,患部多數會輕微發紅,數天後會消失。治療後,須用彈性襪合併口服藥及外用藥膏至少三個月。若靜脈曲張鼓脹成蚯蚓狀,就可能需要侵入性手術治療;然而合併深部靜脈栓塞的病患不可接受侵入性手術治療,否則會產生嚴重下肢水腫。
【案例分享】
一位26歲的百貨公司專櫃小姐,因工作久站導致微血管擴張,於皮膚表皮浮現藍色蜘蛛型斑紋。起初病患接受彈性襪保養、口服類黃酮及外用七葉素藥膏,狀況獲得改善,但後來因懷孕而停止治療。生產後,病患的藍色蜘蛛型斑紋又明顯復發(如圖一)。為求小腿美觀,她接受皮膚表面雷射,並於雷射後接受三個月的彈性襪保養、口服及外用藥物,斑紋幾乎消失(如圖二)。醫師建議病患工作久站前穿著醫療型彈性襪保養,以免復發。
如果是深部靜脈的血液回流不良,使血液鬱積形成血栓,進而產生患肢腫脹等症狀,即為「深部靜脈栓塞」,常見於下肢,但偶爾也會發生在上肢。剛開始症狀不明顯,之後因栓塞加劇,出現患肢腫脹、疼痛及發熱等症狀;嚴重時會引起動脈血液循環受阻,使患肢缺血壞死;若再不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導致截肢。其併發症包括肺栓塞,情況嚴重時可致命,不可不慎!▎危險因子及症狀
深部靜脈栓塞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血液疾病等。此疾病易發生在臥床的患者,其他危險因子包括:年紀、肥胖、使用口服避孕藥、有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疾病、外傷等。臨床症狀包括:疼痛、水腫、腿圍變大、小腿腹壓痛等。急性期可能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慢性期則會造成病變處色素沉著(皮膚變黑)、潰瘍、發紅疼痛、皮下組織發炎、淋巴管、肌肉發炎、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
▎檢查及治療
若發生以上症狀需儘快就醫,醫師會視病況判斷病患所需要的檢查及治療。一般發生疼痛腫脹時,初步會抽血檢查肝臟及腎臟功能、發炎指數、D-Dimer指數、凝血功能,或做心臟超音波等檢查。在排除心臟、肝臟及腎臟所造成的水腫,並且D-Dimer指數、凝血功能都懷疑深部靜脈栓塞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諸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以確實診斷。另一方面,確定為深部靜脈栓塞的患者也必須抽血檢查癌症指數,確認是否為癌症所導致深部靜脈栓塞。本院加護中心就曾發現攝護腺癌轉移到骨盆腔壓迫靜脈,導致單側下肢水腫,當時被外院誤診為蜂窩性組織炎,經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確定診斷並協助安排後續的治療。
深部靜脈栓塞的治療,包括:臥床休息、患肢抬高、使用抗凝血劑或血栓溶解劑,以及穿戴醫療級彈性襪等。經治療後,症狀大多能獲得改善,除非有緊急併發症產生(如患肢缺血壞死或肺栓塞),否則不建議開刀治療,並且需在門診長期追蹤,甚至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以預防復發。
針對慢性靜脈疾病,正確的靜脈保養比吃藥更有效。靜脈保養需注意下列事項:
◎心血管外科提供靜脈曲張門診,歡迎有相關需求貴賓進一步諮詢。
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台灣的十大癌症中都是前三名,是我們需特別重視的疾病。大腸癌早期不一定有症狀,但出現危險警訊要注意,例如:體重莫名下降、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像鉛筆般的粗細(一般會懷疑是左側大腸癌)、血便/黑便/黏液便、持續腹部不適等。高風險因子包含:大腸癌家族史、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發炎性大腸疾病、年紀大於50歲、肥胖、糖尿病、常吃紅肉或喝酒、抽菸等。 ▎大腸鏡篩檢 揪出息肉預防病變 一般而言,大腸癌可分為0~4期,其中0~1期稱為「早期癌」,可考慮以大腸鏡處理;較高期別的大腸癌則需要開刀治療,甚至輔以化學治療;更高期別則只能標靶化學治療。雖然大腸癌是一個可怕的疾病,但多數的發生仍有脈絡可循,即絕大部分是先從小息肉逐漸生長變成大息肉,再開始產生癌變。因此,若能透過「大腸癌篩檢」,在小息肉的階段就偵測出來,此時只要做大腸鏡切除,即可避免後續的憾事發生。根據國內外的研究,也證實大腸癌篩檢可幫助降低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大腸鏡是侵入性檢查,檢查前幾天須調整飲食、喝清腸劑(清腸程度和病灶偵測度密切相關),但事實上大腸鏡是一項安全的檢查(併發症比例約千分之八,其中出血約千分之七,穿孔約千分之一)。相比於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篩檢可更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對大腸息肉及大腸癌有更高的偵測敏感度,檢查中若發現病灶也能直接切除,兼具治療的功能。 ▎腸保安康 45歲開始定期篩檢 目前大腸癌篩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陽性,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美國指引則建議,一般風險者(沒有家族病史,也沒有特殊的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病史),建議從45歲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若有上述風險因子,則視狀況提早開始篩檢,須找醫師做個別的評估,並更密集的追蹤。
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台灣的十大癌症中都是前三名,是我們需特別重視的疾病。大腸癌早期不一定有症狀,但出現危險警訊要注意,例如:體重莫名下降、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像鉛筆般的粗細(一般會懷疑是左側大腸癌)、血便/黑便/黏液便、持續腹部不適等。高風險因子包含:大腸癌家族史、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發炎性大腸疾病、年紀大於50歲、肥胖、糖尿病、常吃紅肉或喝酒、抽菸等。 ▎大腸鏡篩檢 揪出息肉預防病變 一般而言,大腸癌可分為0~4期,其中0~1期稱為「早期癌」,可考慮以大腸鏡處理;較高期別的大腸癌則需要開刀治療,甚至輔以化學治療;更高期別則只能標靶化學治療。雖然大腸癌是一個可怕的疾病,但多數的發生仍有脈絡可循,即絕大部分是先從小息肉逐漸生長變成大息肉,再開始產生癌變。因此,若能透過「大腸癌篩檢」,在小息肉的階段就偵測出來,此時只要做大腸鏡切除,即可避免後續的憾事發生。根據國內外的研究,也證實大腸癌篩檢可幫助降低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大腸鏡是侵入性檢查,檢查前幾天須調整飲食、喝清腸劑(清腸程度和病灶偵測度密切相關),但事實上大腸鏡是一項安全的檢查(併發症比例約千分之八,其中出血約千分之七,穿孔約千分之一)。相比於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篩檢可更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對大腸息肉及大腸癌有更高的偵測敏感度,檢查中若發現病灶也能直接切除,兼具治療的功能。 ▎腸保安康 45歲開始定期篩檢 目前大腸癌篩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若結果陽性,需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美國指引則建議,一般風險者(沒有家族病史,也沒有特殊的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病史),建議從45歲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若有上述風險因子,則視狀況提早開始篩檢,須找醫師做個別的評估,並更密集的追蹤。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求診原因,不僅容易變成慢性困擾,有時還會因為關節活動量增大,造成急性症狀加劇。退化性關節炎與許多因素有關,除了年齡,還有基因(可能有家族遺傳傾向)、性別(女性較男性多)、過往運動傷害或意外損傷等。此外,還跟「肥胖」有顯著關聯;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5以上的人比起小於25者,罹患關節炎的風險是後者的兩倍。 ▎體重如何影響關節 以身體需承重的關節「膝關節」來說,走路時承受全身1~2倍的體重,上下樓時會承受3~4倍,而蹲跪姿勢甚至可高達8倍之多。肥胖,長期可能導致膝關節磨損,造成關節間隙縮小、損壞軟骨,引起關節發炎且疼痛。 另外,國外研究也發現,脂肪細胞會釋放發炎反應物質,造成關節與周邊軟組織發炎,影響關節炎症狀與嚴重度;發炎物質還可能與疼痛感有關,造成主觀上疼痛感加劇,且會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到全身關節,造成沒有負重的關節也可能出現症狀,例如肥胖患者的手部關節炎比率也比較高。 ▎肥胖與關節炎的惡性循環 肥胖與關節炎之間的關聯性錯綜複雜,生活習慣、身體活動下降等造成肥胖,肥胖後若有關節疼痛,會更加阻礙患者的運動,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打破肥胖與疼痛的循環,是控制關節炎重要的治療策略。 ▎改善症狀,體重控制是重要起步 各國骨科或風濕科醫學會的指引中,都將「生活習慣調整」與「減重」列入關節炎的首要治療對策。研究指出,減重可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減重後的關節炎患者,其關節退化速度可能會延緩,避免長期需要手術接受置換的比例。 減重手段,包括:飲食控制與適度運動,對於膝關節炎患者來說,「循序漸進地運動」是重要的原則。建議先從養成適度身體活動的習慣開始;運動種類應包括有氧、阻力及伸展運動,常見運動包括:游泳、室內單車、皮拉提斯或瑜伽等。 ▎關節疼痛,多種介入治療可協助 關節若持續疼痛或急性發作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評估與診斷。復健儀器(深層熱療、電療與低能量雷射等)可作為保守治療一部分,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則可幫助緩解疼痛。另外還有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可協助緩解疼痛,介紹如下: 1.超音波機器診斷與介入治療:利用超音波診斷關節是否出現關節積液,並且在超音波機器導引下,將富含發炎物質的積水抽除;或將超音波導引注射用於關節或關節旁組織注射(如葡萄糖水、玻尿酸、自體血小板濃縮液等),輔以神經阻斷做短期疼痛治療。 2.運動治療:許多關節炎患者少有運動習慣,加上老化,可能出現許多全身性失能。可透過運動治療協助強化肌群及維持關節柔軟度,並輔以徒手矯治,讓關節疼痛緩解、增進功能。 3.高能量雷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治療,利用雷射光之生物調節來達到治療效果,研究發現可促進細胞粒線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關節炎急慢性疼痛有緩解效果。 關節炎的治療方式甚多,但患者對治療的反應未必一致,而且疼痛治療的過程往往需要時間,建議有相關需求的患者至本院門診進行諮詢。
過年期間,親人團聚,少不了各種美食佳餚,但不小心吃多或貪杯的結果,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嚴重者還不得不到醫院掛急診。如何小心預防?有哪些腸胃警訊?來看看腸胃肝膽科醫師們怎麼說。🔺腸道警訊:慢性反覆腹痛「腸躁症」 腸胃肝膽內科暨內視鏡中心 陳炳憲主任 年節將至,不少人期待與親人大吃大喝,熬夜通宵打牌的美好時光。但一收假,腸胃開始抗議,腹痛、腹脹、腹瀉、便祕、食慾變差等擾人症狀相繼出現,到底怎麼回事呢?其實這些都是飲食引發的「腸躁症」症狀。 腸躁症是一種腸胃道功能性障礙,症狀為慢性、反覆性腹痛合併大便頻率及型態改變,可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及無法分類等四種亞型,與過節期間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引發腸道蠕動異常、黏膜通透度改變,以及腸道壞菌比例增加等因素有關。 要避免腸躁症,飲食大原則就是低糖、低油。台灣人喜歡吃的小麥製品、乳製品及高甜度的水果,都富含無法被消化吸收的短鏈碳水化合物(果聚糖、乳糖、果糖等),這些化合物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為氣體及水分,產生脹氣、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要改善症狀,建議採取低腹敏(low-FODMAP)飲食,減少食用短鏈碳水化合物、乳製品及小麥製品;多食用水溶性纖維,如:燕麥、水果、豆類、菇類、海藻等;同時補充益生箘及益生元,改善腸道微菌叢健康。 🔺胃部警訊:持續腹痛腹瀉「急性腸胃炎」 腸胃肝膽內科 張錦權醫師 過年後,腸胃科門診常湧入很多腸胃炎病人,主要原因是因為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及出外旅遊人數變多,且人潮密集往來聚餐,增加病原的傳播,進而增加罹患腸胃炎的機會。 急性腸胃炎主要症狀,包括:持續性腹瀉、腹痛、食欲減退、發燒噁心嘔吐。多數症狀輕微,初期不要強力止瀉,只要將細菌或毒素排放出來,通常三天左右會改善。如果腹瀉、腹痛症狀一直持續,合併發燒、脫水,須立即就醫治療。當症狀發生時,宜先禁食,使腸道充份休息,至少2~4小時禁食並配合服藥,再依症狀改善程度逐步增加食物的複雜度,等解出成形糞便,代表腸道吸收功能恢復,就可恢復一般飲食。 預防急性腸胃炎,外出用餐要衛生、少吃生冷食物和注意食材新鮮度、不要暴飲暴食,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肝臟警訊:「肝苦人」飲食四禁忌 超音波室主任暨腸胃肝膽內科 陳宏昇醫師 台灣潛在肝硬化患者不少,例如:B、C型肝炎,其中四分之一會變成肝硬化;酒精暴飲(單次超過60克)也會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風險;脂肪肝盛行率更超過33%,長期脂肪性肝炎病患亦有25%的機會進展至肝硬化。因此,過年期間,民眾更應注意以下飲食及生活禁忌: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