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末梢麻痛刺感-糖尿病的神經病變

 

神經內科 謝向堯醫師

糖尿病是台灣最常見的新陳代謝疾病。因為身體無法妥善的代謝糖分,導致血糖偏高,甚至尿裡也有糖。身體很多器官都會受到破壞,代表性的就是眼睛、腎臟,以及周邊神經受損。

神經系統發源自大腦,分化之後沿著脊髓、延伸到內臟與四肢,主管身體的感覺、運動與自律神經。當血糖控制失調時,神經浸泡在高糖分裡,就會導致神經損傷;但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患者就醫較常的主訴,是自覺末梢肢體變得冰冷,或對溫度的感受變得遲鈍、卻也可能疼痛難忍;走路常常踢到物品;或肢體傷口久久不癒。因此,在治療糖尿病時,也應該仔細觀察是否有前述症狀。

▎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受損後的影響

糖尿病的神經病變,有時可能只侵犯一條神經,例如顱神經的動眼神經受損,會導致患者突然複視與眼皮下垂,影響視力,常被誤認為是腦中風。但典型的神經病變是「多發性神經病變」,顧名思義就是全身性廣泛的神經受損,尤其是感覺神經。

感覺神經受損時,通常先以腳趾麻、痛為表現;沒多久就延伸到手。麻或痛的區域最初發生在肢體遠端,像戴著手套與襪子一樣,然後逐漸往身體蔓延。有的人碰到熱水會毫無感覺,但有些人是過度敏感,吹到風就覺得發燙或像針刺感。感覺神經無論是太遲鈍或太敏感都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衍生傷害;例如患者於冬天用電熱毯取暖時,因無法察覺過熱而造成大面積灼傷,或蓋被子睡覺時,因足部發熱或針刺感而無法入眠。

倘若是運動神經受損,就會先以垂足、容易踢到東西、或步態不穩來表現,容易發生跌倒而骨折或造成其他傷害。

診斷糖尿病神經病變,需仰賴病史及正確的理學檢查,必要時可藉由神經傳導檢查以評估嚴重度。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唯一可有效減緩神經病變進行的方法。當出現神經病變相關併發症,多半只能用藥協助緩解不適症狀,或添加維他命B群以延緩退化。另外,患者應該改變生活習慣以減輕併發症,例如:戴手套、穿襪子來保暖,每天檢視足部是否有細微之傷口等等。


認識醫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