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在腹腔中的癌王-認識胰臟癌的危險因子

 

肝膽腸胃內科 張錦權醫師

 

「張醫生,我健檢抽血報告顯示CA 19-9很高,是不是表示我有胰臟癌?」在門診常常都會遇到病患詢問同樣的問題。其實,CA 19-9不是診斷胰臟癌的黃金工具,還有其他疾病會導致指數變高,例如子宮肌瘤、卵巢腫瘤或水泡、大腸息肉或腫瘤、慢性肝炎等等。臨床上,通常都會先了解病患的胰臟癌危險因子多寡,再來多數會先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評估胰臟狀況,如果覺得有疑慮或是高風險者,還可以安排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做進一步檢查。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6年有2469人被診斷為胰臟癌,2082人死於胰臟癌,近年胰臟癌發生率也緩慢上升中,2/3的患者年齡高於65歲,預計未來發生趨勢會越來越高。


▎胰臟癌的症狀與致病原因

胰臟主要負責內分泌和外分泌,內分泌為分泌胰島素和升糖素(可讓血糖升高的激素),作為血糖調節的作用;外分泌則是分泌胰液到消化道分解食物。

為何胰臟癌又稱為癌王?主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躲在腸胃道後面,以至於早期發病不易被發現,且早期多數無症狀,即使有也可能會當作胃痛處理。一般上,六至七成的胰臟癌都長在胰臟頭部,另外三成則長在體部和尾部。長在頭部者,因為較有機會壓迫到膽道,進而造成黃疸的症狀,所以早期較易被發現。另外,胰臟癌引起的痛多位於上腹部,較易和胃痛混淆(胰臟癌的痛多為悶痛,躺下會加劇症狀,前彎才比較舒服)。再來,患者常會體重減輕和胃口變差,主要是因為腫瘤會掠奪病患身體裡的營養。

因此,如果超過40歲,出現上腹悶脹、持續腹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嘔吐或黃疸,且原因不明時,要警覺可能是胰臟癌。

胰臟癌的致病因子目前仍不明確,但危險因子已被發現不少,例如有胰臟癌家族史、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男性、肥胖者、吸菸、愛吃高糖高脂飲食者、酗酒,以及曾患有慢性胰臟炎(多為酗酒造成)或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發生胰臟癌機率都比平常人高出很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擁有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又合併抽菸,則風險可高達100倍以上。


▎胰臟癌的檢查與治療

➤腹部超音波:非侵入性、方便的診斷工具,但檢查胰臟時易受到腸胃道氣體干擾,無法完整評估全部胰臟。

➤注射顯影劑的CT、MRI:非侵入性檢查,但須注射顯影劑。對整體腹部的評估及高解析度優勢,成為診斷胰臟癌不可取代的工具之一。

➤內視鏡超音波:是目前診斷早期胰臟癌敏感度最高的工具,但它是侵入性檢查。檢查過程存在一定風險,而且該檢查並不普及,只有大型醫療院所才有此設備及技術,不建議用於第一線篩檢。

目前唯一治癒的方法就是手術,但臨床上只有15%的人有機會開刀,一旦進展到胰臟癌第四期,5年存活率約為1%。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方式來篩檢胰臟癌。另外,如果癌症已轉移且無法手術者,只能用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近年化學治療稍有進展,短期存活率已有改善。至於目前癌症新療法如免疫療法或標靶療法,對胰臟癌的效果仍有進步的空間。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