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看精神科嗎?精神疾病常見迷思

 

身心科 喻劍飛醫師

 

拜科技所賜,知識普及,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愈來愈瞭解。但其中有些迷思,需要特別澄清一下。

▎有病?沒病?

雖然說這是醫師的工作,但其實也不難理解。其實症狀的有無不足以作為判斷依據,我們更強調的是症狀的質與量。以憂鬱為例,若因親人離世而產生悲傷、無法感受快樂、吃不下、睡不著、觸景傷情、無法專心工作……都是正常的憂鬱反應。但若持續時間太久(量),甚至沒有原因就產生憂鬱(質),那就可能患了憂鬱症。

▎病人?壞人?

這個問題常讓人困擾,主要因為兩者都有異於常人的行為。但稍微思考一下也不難區別:病人的行為基於大腦功能失常,而壞人的行為是基於(大腦功能正常下的)環境與學習。且病人的行為常常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壞人的行為則往往是為了得到利益。

▎精神病患=智能障礙?

它們是兩種不同病理的疾病,雖然都不應該被歧視,但這裡要強調的是,許多人以為得了精神病,智能就會降低,因而以哄小孩(甚至是責備)的態度對待精神病患,這樣反而會造成患者排斥就醫。

▎精神分裂=人格分裂?

精神分裂是一種內在思考、知覺,和外在實際環境刺激不一致的疾病(所以現在已改名叫「思覺失調」),不是指患者的人格會分裂,變成有暴力傾向的人。而人格分裂症,其實叫「多重人格症」(現在也已改名叫「解離性身份障礙症」),是指一個人在不同時地會有不同人格表現,也不見得具有暴力傾向。所以不要認為精神分裂(思覺失調)症患者就會有暴力傾向。

▎心理治療=和醫師聊聊?

心理治療是基於某種學說,重新架構患者的解釋系統。簡單的說,就是根據理論,讓患者對事情的看法有系統性的改變。絕對不是憑藉自己豐富的閱歷,和患者聊聊、提供生活智慧而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合格的心理師要受多年養成教育,甚至自己也要接受心理治療。

以上限於篇幅做個簡略區別,以快速解除大家疑惑,事實上的確存在著灰色地帶。大家若仍受症狀所苦,不必考慮太多,儘管來看精神科,讓專家為您解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