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前兆 瘜肉的精準探測與切除

 

內視鏡中心主任暨腸胃肝膽內科 梁耀龍醫師

根據107年度十大癌症死亡率統計,消化系器官占據一半,分別為第2名肝癌(9,388人)、第3名大腸癌(5,823人)、第7名胃癌(2,299人)、第8名胰臟癌(2,292人)及第9的食道癌(1,929人)。隨著高齡化、西化及外食的餐飲文化、多坐少動的生活作息,我們可以預見消化系器官癌症的威脅將會日益嚴重。如果癌症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早期癌症的發現及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

大腸癌前兆 瘜肉的生成
90%的大腸癌都是由小小的瘜肉發展而來,舉凡人體皮膚或黏膜上突起來的贅生物,都可以稱之為瘜肉。九成以上的大腸瘜肉依照病理的變化,可分為:良性的發炎型瘜肉、良性的增生型瘜肉、有癌變可能性的腺瘤型瘜肉。瘜肉的生成八成以上是因體質(基因)的關係,其餘則是環境因素(例如吸煙、喝酒、少動及肉多於菜的飲食習慣等)。腺瘤型瘜肉要演變成大腸癌,一般認為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瘜肉切除,就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6%降至0.1%)。

大部份小於2公分的瘜肉在檢查過程中皆可同時切除,至於大於2公分的瘜肉,已癌變或為癌前病變的機會大,有其治療急迫性,需再進一步處置,其中要考慮的問題,包括:手術切除還是內視鏡切除較好?術前術後抗凝血劑要停多久?暫停抗凝血劑對心血管是否會產生影響?手術時會採取何種麻醉方式?瘜肉切除中或切除後可能會有的併發症……等等複雜的臨床醫療考量。由此可見,大於2公分的瘜肉切除已不是健康檢查的範疇,需經過詳細評估,與患者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後,再安排後續相關治療。

內視鏡檢查 全大腸才完整
做內視鏡檢查時,大腸的平均長度約160公分,大腸鏡檢查必須由肛門口檢查至盲腸才算完整,包括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盲腸。另外有一種檢查叫「乙狀結腸鏡」,只伸進腸道檢查約60公分,所以只能檢查一半的大腸,就是俗稱的「做半套」,不能算是完整的檢查。

檢查前「清腸是否徹底」是影響準確率的關鍵點,腸道沾黏狀況,也將使得檢查無法完成。然而民眾做內視鏡檢查時,最常擔心的就是會引起相關併發症。其實單純的內視鏡檢查在合格的醫療院所是非常安全的,只有少數接受瘜肉切除處置的時候才會遇到所謂的併發症,例如穿孔(<1/1000)或出血(<1/100)。若真的發生併發症,也可經由後續的醫療處置以確保生命安全無虞,民眾不須過度擔心。

除了癌症的篩檢及切除瘜肉的治療外,其他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如逆流性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腸發炎、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發炎性大腸炎、痔瘡及憩室的等都可以輕易的被檢查出來,進而給予民眾最適宜的保健建議及藥物治療。

消滅癌症除了需要民眾的防癌意識及行動之外,也須透過精密新穎的儀器及醫療人員熟練的操作,才能從高品質的檢查過程中獲得精準又安全的結果。

 

Leave a reply